2015年年底,知名出版人施宏俊加盟中信出版集团(简称“中信”)一事备受业界关注。如今,他要做的事情已经初见端倪:中信在上海注册了一家全资子公司,由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简称“世纪文景”)创始人施宏俊领衔,担任董事长;原世纪文景总经理王蕾、副总经理蔡欣以及文景原核心营销团队担纲。公司品牌名为“中信大方”。
立足华东,辐射全国
中信的大本营在北京,而中信大方则注册在上海。在众多外地出版机构赶来文化中心北京成立分支机构之时,中信为何会瞄准上海这个市场?
相较于北京市场,上海的出版机构数量居于次席,也曾经是中国出版的发源地与重镇。而最近几年,许多行内人认为,上海出版活力不够,丧失了领先地位,被许多地方出版集团超越,鲜有现象级作品出现。对此,施宏俊认为,第一,上海的出版机构的市场化能力不强,有些国有出版社满足于政府补贴和教材出版,缺乏研究市场的动力,产品也相对比较保守,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二,上海区域人群的阅读消费能力很强,从上海书展的各项活动都能看出图书受众很多。第三,无论已有的作家,还是潜在作者,上海的数量都是可观的。最后,上海周边如江苏、浙江都是经济发达省份,也是文化需求旺盛的地区,上海及周边省份加起来覆盖1.5亿人口。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地区,有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人口比例也很高。因此中信集团做出了“抢滩上海”的布局决定。除此之外,从施宏俊本人的职业经历来看,他对上海、北京两地市场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他1994年毕业投身上海出版圈,2002年赴北京组建世纪文景,2008年又回到上海。既有着传统出版人对图书的热爱与了解,更有着创业者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力与开拓力,可以说是中信抢滩上海的不二人选。据施宏俊介绍,中信大方的区位目标是立足华东,辐射全国。
中信创新机制,出版人跃跃欲试
中信与中信大方的关系,简单来说,是投资与被投资的母子公司关系。中国每天都有1万多家创业公司成立,平均每分钟有7家公司注册成功。出版行业的创业虽然没有如此疯狂,但也是稳中有升。施宏俊认为,出版行业是一个平稳增长的行业,中国出版每年保持5%-10%的平稳增速,属结构性增长。虽然中国出版空间很大,但总体专业水准不够高。而且不同机构经营的区别很大:经营得好的机构市场份额在扩大,反之亦然。
对出版业有观察的人都会注意到,目前国内主流的出版商都在做一件事:平台化。从读客推出合伙人制度,到新经典解散外国文学事业部组建独立品牌工作室,中信从去年就开始推行举手制度。这些有活力的出版机构在大方向上是不谋而合的。在中信大方总编辑王蕾看来,中信是近几年本土出版机构中最有战略高度与最有活力的出版集团。中信并不把自己对标在一个出版集团,其未来五年的定位是成为内容创意产业和文化服务产业平台。在这样的愿景下,将出版资源整合、出版业务平台化是其重要的战略布局。目前中信通过在版权、发行业务上强大平台支撑,吸引各路出版人才做一个独立的经营体,独立地负责自己的出版团队。这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
另一方面,中信为人所知的是其在财经管理类板块长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而同时,近三年来,其在社科书以及童书板块的迅速崛起也颇引人瞩目。王蕾介绍,在她以前就职于其他出版机构时,就对中信的社科类出版做过专题研究。它的成功并非早几年外界戏谑的“土豪式抢版权”那么简单。中信出版对产品的选择、结构性组合,对价值的判断、提炼与阐述,都有新思路新气象。另外中信的战略判断与规划具有前瞻性与高度,执行环节根据发展情况往往调整迅速,平台产业链从出版、发行到营销专业性极强。
当谈到世纪文景也是业界一个优秀品牌时,王蕾丝毫不掩饰对世纪文景的感情。她谈道,作为十三年来的首次“转会”,这样的选择对个人而言并不轻松。从个人出发,在熟悉的地方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总是最舒服的状态。但她坦言,心中仍有“燃烧的小火苗”。近年来,互联网的环境和文化行业的变化都促使她产生了新思考。出版人默默做好书,一个好故事有五千人来读,这确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化趋势,让出版人可以用更迅捷的方式组织一场“西塞罗的盛宴”。出版人要思考的是细心关注寻找每一个可能的阅读者,他们可能是视频观众、微信订阅者,或者教科书阅读者。如何让更多的“非专业读者”接触到这些好的内容,并收获更愉悦的体验,或许是出版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另一种价值所在。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她和她原来世纪文景的许多伙伴做出了跟随施宏俊转会的决定。
目前,中信大方由集团充分授权,多元发展,选题自由,自负盈亏,分享利润。可以理解的是,因中信的国企背景,股权分享是受体制限制的,所以相关领导人并没有持股。
三年做到文学第一,大方的做书思路
中信大方的“大”表示做事情的格局。《道德经》里说“大方无隅”。同时,“大方之家”“大方分享”又暗含出版业中内容提供者专业之水准与欣然分享之态度。中信大方以文学、人文和生活方式类图书为主线,探索立体式内容提供模式。中信总裁王斌给中信大方下的任务是,三年内做到文学第一。
谈到文学出版,施宏俊认为中国虚构类图书市场需求还未被完全激发,文学将是中信大方的重点发力方向。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问题,世纪文景之前做文学也是小有成绩,既然团队相似,又把重点领域定位在文学,如何能超越过去的成绩?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老牌文学出版机构一般从文学结构、文学史的层面建设整体产品线,但往往对图书产品本身的价值解读缺乏关注。世纪文景之前是从单个作家、产品入手,不乏亮点,但体系性并不强,读者也多以专业文学读者为主。“为什么我们只能把书做给专业的文学读者呢?”王蕾说,这是她当年被一些年轻编辑屡屡问到的问题。
现在,她和她的中信大方团队都认同,这个时代需要文学,这是每个人人文教养层面的需求,尤其是85后的年轻人。这也是中信大方定义的核心读者群。文学阅读的核心驱动是好奇心与孤独,无论哪个时代,文学是永恒的。王蕾和她的中信大方团队希望对传统文学作品分类重新排列组合,以读者的需求作为潜在的组合标签逻辑。比如“青春成长的伤痛”“个人与家庭”……这样的内在逻辑能带来许多作品的全新组合。“真正去关心读者,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面对了什么,需要的是什么。”
今年6月,中信大方将出版第一批新书,包括“台北书展好书”詹宏志先生的《旅行与读书》,民谣诗人钟立风的《书旅人》,以及托马斯•林奇《往来于故土之间》,阿扎尔•纳菲西《想象共和国》,阿米塔夫•高希《在古老的土地上》,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等。而更多文学新系列正在筹划中,将会在第四季度推出。
图书出版之外,IP运营成重点布局
中信把自己定义为内容创意商,中信大方也是在这样的格局下谋篇布阵。王蕾介绍,中信大方专门成立了内容运营部。它将首先基于中信的内容资源,寻找IP转化和运营的机会。比如在中信的传统强项财经和经管领域,中信与优酷土豆联合推出视频节目“大集”。5月,《人类简史》的作者作为“大集”第一期嘉宾,其活动传播效应引发轰动,且实现当期盈利。今年夏天,中信大方将推出台湾花艺大师凌宗湧的新书,而现在一系列与在线花艺机构合作的教育培训、视频节目、衍生产品等已经准备妥当。当然,中信大方判断虚构类文学作品依然是IP运营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中信发力布局文学的目的所在。除此以外,中信大方的IP运营部门并不局限于集团内部内容资源。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考察与选择项目,而后期衍生的形式也不囿于影视改编,游戏、主题公园、培训教育、文化旅游、衍生品创意等都有可为。
出版业做IP运营的一大瓶颈在于人才。IP运营部门人员,不能仅仅是来自出版业的“移民”,而应是兼具内容判断、影视运作、商务运营与互联网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一方面,中信大方着力聚集这样的人才在集团内部平台生长,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寻求与优秀的IP运营机构合作。
(本文编辑: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