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培养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广西师大社”)黎金飞从事编辑工作3年后,2016年转岗做营销。2018年又经历3次调岗:从深圳贝贝特(人文分社)到新组建的文艺分社,再到广西师大社集团市场运营与服务部。2018年5月,本报微信公众号推文《五一特别策划谁是出版业最敬业的人?》中,黎金飞分享过自己参加书展的一天——7点起床:做活动文件、处理《鲍勃·迪伦诗歌集》订单、售后;沟通新书发稿;与5家媒体沟通报道;确认3场活动细节,联系直播;安排分工,审合同,确定媒体出席名单;中午到傍晚:接待分享嘉宾、沟通展会门票、安排现场场地布置;晚上:在澎湃新闻食堂吃饭,思考上海书展后的3场活动主题、图片展文案,前往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听课,约见同做营销的朋友;凌晨:写新闻稿。一天共通话39次。

微信图片_20190218094903.jpg

提早树立出版理想,不打无准备之仗

出版商务周报: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简称“广西师大社”)的原因?
黎金飞: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南下桂林进社到现在。毕业前,我投递的简历不超过5份,广西师大社是我最看重的工作机会。进社有许多原因:我出生在山村,从小就对书本怀有特别的迷恋与敬畏,能与书为伴是最求之不得的。上大学时,我读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留意到广西师大社,进而了解了她的出版理念“为了人与书的相遇”。得知该社在我校举行宣讲会后我立即前往,成为当天唯一身穿正装的应聘人员。宣讲会结束后,我回程时偶遇社内负责本次校招的老师李苑青和郭展炜,坚定了我去社里工作的心志,他们也成为我出版路上的良师益友和“贵人”。之后,我通过笔试,收到社里的实习通知,提前接触了编辑出版工作并适应了桂林的工作、生活节奏,遇到了同样爱书的同事们,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就留下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094916.jpg

2013年刚参加作时的黎金

出版商务周报:入社后接受过哪些培训?
黎金飞:
培训是常态化的,也是新同事的重要福利。工作后,我接受过出版导向、国家政策、时事政治、编辑校对、职业考试、社史社情等方面的培训。现在新同事还会在不同部门进行轮岗培训,熟悉出版全流程。

微信图片_20190218094921.jpg

2016年广西师大社给营销人员组织新媒体培训会

出版商务周报:新人成长期有哪些职业体验?
黎金飞:
以前,一本书在我眼中是以完整面貌呈现的,图书单向度地给予我养分,看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做了一段时间编辑后,一本书从形式和内容上开始分解为字体、字号、书号、封面、扉页、版权页、辑封、辅文、正文等要素,从流程体系上历经了策划、编辑、设计、印制、发行、营销等工序。看书除了是享受外,又新增了一种又爱又恨的“工作型”看书稿。昏天黑地看一整天稿子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躺下来单纯地看看已经出版的书,但在逛书店时又会职业病似的翻看版权页、摸摸用纸类型和克重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出版务周报:里的哪些岗位工作过?
黎金飞:
2013年7月到2014年3月,在社科分社综合项目(文化普及)编辑室,参与过古籍整理、政府出版项目、高校学术出版项目;2014年3月到2016年8月,在社科(人文)分社传记文学编辑室,参与了编辑室的初创,市场类图书选题的策划、版权、翻译、宣传等;2016年8月到2018年5月,由编辑转为营销岗位,在深圳贝贝特(人文分社)工作,负责媒体联络、线下活动等市场营销推广。2018年历经3个部门,5月到12月在新组建成立的文艺分社主管营销,12月至今又调岗集团市场运营与服务部,负责新媒体与市场运营。

微信图片_20190218094927.jpg

2016年,从编辑转岗营销后组织的第一场活动,为杨炼、傅小平主持新书发布会

出版商务周报: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并成长?
黎金飞:
出版工作是终生学习型的积累性岗位,保持好奇心、学习的状态和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个人比较偏好纵向的对比,对比前一年的自己是否有成长,业务工作方面是否有精进,对行业的认知是否与时俱进。有几个习惯能帮助我更好地成长:了解国家有关出版政策、出版社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厘清自己岗位在大环境中的定位;勤学苦读,提升自身业务素养,集中阅读出版方面的专业书籍和业内前辈同仁写的相关图书、论文;多求问,在本职工作之外,向领导同事了解相关出版流程的运作;多参加行业书展,与业内朋友交换行业观察,保持信息同步;不放过每一次在错误中总结、学习的机会。

在不同岗位上负责宣传的部分图书

出版商务周报:如何快速适应新岗位?
黎金飞:
其实每次换岗,我都顾虑重重、瞻前顾后。但当岗位敲定时,我就会抛开顾虑,尽快让自己调整到新岗位需要的工作状态。在面临选择时,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岗位定下后应当挥泪作别,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新的岗位要求去拼搏。调整好心态后则需要静下心来做岗位综合分析:新岗位的上司有怎样的期待?我有怎样的规划?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业务运作是怎样的?性格和能力中哪些特征与岗位相符?所掌握的出版资源有哪些与新岗位相匹配?短板又在哪里?哪些工作需要加强?一般而言,在多角度分析之后,新岗位的工作方向就会相对清晰,剩下的就比较具体了,主要是实操和方法层面。当年我从编辑转营销岗时,一切推倒重来,没经验没资源没路径。从0到1,我采用了最为笨拙的办法,趁着出差和办活动,一家家书店拜访,一次次参加媒体、平台、业内朋友的聚会,一个个加好友、进各种微信群,慢慢地进入出版文化圈。在此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只要你足够努力,笨一点没关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微信图片_20190218094924.jpg

2018年7月,参加飞地书局业内交流会后合影,前排右一为本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出版商务周报:在不同岗位上,广西师大社有哪些不同的要求以及培养方式?
黎金飞:
在编辑岗位初期,社里给新入社的员工安排了编辑出版方面的密集培训、轮岗以及不定期的测验。前两年,主要希望编辑人员的编校业务水平达标、满足岗位要求的量化指标、胜任编辑室安排的各种稿件处理工作、熟悉编辑出版的各项业务流程。其中令我感念至今的,是我们社的“传、帮、带”优良传统,我第一天正式上班时,在编辑室主任虞劲松老师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开始编辑工作。每每回顾过去,我们几个新兵蛋子聚在一起,听虞老师逐页、逐个分析我们看稿过程中的问题的场景就会浮现眼前,很有手工作坊里师父带学徒的感觉。其后,在传记文学编辑室任职期间,负责人刘春荣老师从选题策划、文案撰写、版权引进等方面带我走进图书市场化的大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探索,我基本上告别了新人身份,能够承担更多的职责。当然,这也意味着我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自身的工作,而社里对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尝试给予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主管图书营销期间,我与同事一起进行了首次视频直播、首次微信电商合作、首次图书周边展览、首次线下游学等营销新形式,这与社里灵活开放的机制是分不开的。

出版商务周报:对于出版新人来说,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黎金飞:
出版是一门处处讲求平衡的艺术,我觉得对于新人而言,首先需要平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与出版资源、经验匮乏的处境。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意味着要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所在单位、出版行业做全面分析,在尝试中迅速找准自身定位。一般而言,新人入职的前3年是流动性较大的时期,我个人的建议是:这3年要耐得住寂寞,系统掌握、夯实编辑出版所需的语言文字功底,锻炼自身写作能力,积累出版资源,趁着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时大量阅读,在单位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新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创造力大胆尝试创新。第3-5年将是检验自己在新人阶段综合素质培养结果的重要时期。5年过后,个人职业方向渐趋稳定,应在稳中求进。作为新人,前期要对资源有需求,之后才是资源对你有要求。因此,在前3年的规划中,修炼内功比较重要,内功扎实后就需要外在有所作为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094930.jpg

2017年,现场布置“遇见·千面迪伦”图片展

出版商务周报:对于在职场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员工来说,又该如何走出舒适圈,保持成长活力?
黎金飞:
舒适意味着安全,也意味着保守。若要保持成长活力,需要在观念上拥抱未知,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勇于尝试,开拓进取。如今在出版行业能耽于舒适是不容易做到的,纸媒的式微、新兴传播技术与文化生活方式的更迭,出版格局与环境的变化,诸多变局不断冲刷着传统出版的认知场域,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足够高的关注度,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向,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保持危机感、时刻准备尝试新的领域是保持成长活力的关键。

(本文编辑: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