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外研书店主办的“寻找世间另一个我——陈行甲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第五季全国总冠军陈行甲,《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李智勇,围绕陈行甲新书《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展开对谈。

DSC02239.jpg

《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由陈行甲主编,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担纲翻译,世界大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陈昶羽注析,本书从诗经开始,按历史脉络,梳理了18首代表着山与海的灵魂的诗歌。通过对其的注释、翻译与赏析,向读者传达诗人的所思所感,也分享了作者对于诗歌不同理解。不仅能够带领孩子们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了解诗中的汉唐气象,更能带领山里的孩子去看山外边的海,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

27918864-1_u_5.jpg

陈行甲/主编 许渊冲/译 陈昶羽/注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7月 

作者陈行甲于2016年辞去公职专司公益,与公益人物刘正琛联合发起联爱工程,通过“儿童癌症综合控制”公益实践,探索因病致贫的解决办法。2019年1月,被《公益时报》评选为2018 年度中国公益人物,被《环球人物》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专题报道。发布会上会上,陈行甲分享了自己辞职专司公益的背后故事。

陈行甲出生于湖北宜昌市新山县高桥乡(下弯村)三组,成长于乡村的他一路考到清华大学念硕士,再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来到基层当了10年的官。当官期间,他不仅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彰,习总书记的接见,在他我服务过的地方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爱戴。转折点发生在他45岁那年,陈行甲感觉自己的从政生涯已经没有遗憾,选择在2016年辞职,专心从事公益事业。对此,他表示“我没有对不起组织,组织培养我,我也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只是到了一个时间点,我想要去寻找世界的另一个我。”

辞职之后,陈行甲创立了公益组织——深圳市(恒辉)儿童公益基金会,主要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鉴于我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疗现状,陈行甲开始探索2.0版公益模式,不再像以前“1.0版”时,把穷人、苦人、病人的伤口撕开来博得社会的同情,找富人筹钱给穷人付医药费。2.0版公益选择贫困地区做社会实验,通过对儿童白血病的兜底治疗,通过服务于患者、医生、药物政策探索因病致贫的规律性办法,从而为国家医疗保障探一条新路。

与此同时,他开始关心山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通过发表在《人民日报》的《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讲述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及梦想对自己人生的激励。从去年开始,他在贵州尝试“梦想试点”,选择了当地乡村的30个留守儿童,把他们带到大海边、进大学、看机器人、坐地铁,在大海边给孩子上课,整理出从《诗经》至今历朝历代关于山与海的诗歌记进行赏析,希望通过诗歌这种载体来传递梦想的力量。而这,也是《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得以出版的初衷。

DSC02206.jpg

陈行甲分享《读书带我到山那边的海》出版背后的故事

李智勇则从人生旅行的意义出发,畅谈了《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的精神内涵。首先,从载体上来看,诗歌是人类语言宝库里的宝珠。在具体的语码层面,诗歌是具体画面感特别强的语码,人有本能脑、情感脑、理性脑“三大脑”,而诗歌则能更好地作用于人的情感脑。其次,从结构上来说,诗歌中蕴含了系统的表达方法。接触诗歌,不要就诗学诗,而要观其结构,只要掌握了诗歌节奏,学会转喻、隐喻等,任何表达都能更准确生动。最后,诗歌是对孩子思想的一种思考。趁孩子记忆能力最好时候,多背诗词,增益其所不能,一定能为孩子插上翅膀的力量。

(本文编辑:余若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