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又到了,大家的购物车里有书吗?
往年,“双十一”活动是线上图书消费群体的一次狂欢,不少人会在活动期间集中购书,然而今年却有了些改变。有的人告诉商务君:“现在‘双十一’买书没以前便宜了”,所以她活动期间根本没有购书打算,还有人说,“近两年挑好书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防止被坑,已经很少再从网上买书了。”
是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还是图书出版的内部环境发生了改变?
现在,人们从电商平台购书已趋于常态化,而近些年的“价格战”、“折扣战”也同样开始成为图书销售业的常态。对此,业内一直就“图书定价制”和限折措施讨论不断。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花最少的钱买到想看的书原是基本诉求,然而近两年,图书消费群体中也出现了支持“限制电商打折”的声音,因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的买书成本非但没有减少,买来的图书内容质量还开始下滑。
这个“双十一”,我们不说打折和促销,先来看看读者到底是怎么看待出版业的?
你最常用的购书平台是什么?
@小狐,女,19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生
“我最常买的是同人本子,还有所谓的‘明星书’,所以我基本只用淘宝和微店。”小狐这样告诉商务君。
“同人本”,是指漫画或文学爱好者利用特定动漫、电影、游戏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再创作,且创作情节与原作基本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例如同人小说、同人漫画等等。由于无书号出版,以及版权等各类问题,同人本的存在可谓微妙,近年有关网络制售非法出版物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小狐说,“因为比较敏感,所以一般都是由作者给粉丝一个购书渠道进行预售,我们再去买。”
同人本作者的销售渠道多数分布在淘宝店铺或微店,价格贵一些的本子每册上百,便宜些的至少也要50元左右,且店内销售几乎没有任何折扣。即使如此,小狐表示,只要她喜欢的作者出新本子,她未来便会持续购买。
“我觉得这些本子的印刷和装帧工艺很好,还会随书附赠两三个赠品,成本这么高,内容又喜欢,所以定价贵一些我也能接受。”
小狐在淘宝购买的两本台版明星书
而小狐曾购买过的“明星书”《早上六点半遇见五月天》,也在新书预售期间被小狐早早预订,并买下两本留作收藏。如今,该书在包括天猫、当当、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上,最低价格均已下降至100元上下,同时还有折扣活动。
对小狐来说,线上“双十一”、折扣返券等活动均不会对她的购书行为产生影响,例如今年“双十一”,如果喜欢的艺人和作者没有出书,小狐便不会到平台上购书。
@菌菌子,女,27岁,某新媒体主管
菌菌子是个文学青年,不但喜欢看国内外的文学小说,同时分外沉迷电影类图书,她称那是因为自己一直有个成为电影人的梦想。她最常用的购书平台是当当,其次是天猫,理由无他,一是因为“用习惯了”,二是觉得这两家平台“在我印象里更便宜,书的质量也更有保障”。
“我以前的买书习惯是专门等到‘双十一’凑一波单,只要不是特着急的书,都会攒到‘双十一’再买。”菌菌子说。
菌菌子2020年在当当“双十一”集中购书的清单
图为2020年菌菌子的“双十一”购书清单,其中,如《窝在角落好安心》、《人间失格》等书在一年后的今天,价格均再次下调,有的平台该书最低价位甚至已降至个位数。
今年“双十一”,菌菌子表示她对当当的“阅读环游记”很感兴趣,“我一直都想出去旅游四处看看。可现在疫情这样,我又是做新媒体的,常年坐办公室,一年到头老加班。”这次当当的“阅读环游记”活动正好戳到了她的需求点。该活动由当当通过邀请国内不同省份的百余位作家作为文化推荐官,向读者推介自己家乡的特色地域文化,同时分享好书与自己的阅读体验。
当被问及对如今图书售价的感受,菌菌子认为买书一年比一年便宜了,“但也就是几块钱几块钱的降,每年‘双十一’我都会抢个红包,还有满多少减多少、书店折扣一类的活动,所以便宜不少。”
@小班,男,32岁,项目设计经理
小班最常买的是自然科学类的专业书籍或图鉴,一方面这是他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工作内容有关。
“我现在买书最常用的软件是抖音和淘宝,”小班说,“刷东西的时候如果碰到有人推书,内容不错我就顺便买一两本。”
他平时不常买书,但每到如“双十一”这样的促销活动,便会集中购买,甚至会特意下载几个购书App,等买完再删掉。但小班告诉商务君,近两年他已经很少会特意赶在“双十一”买书了,“比起前些年,现在的折扣力度感觉都不大,没便宜多少,和平时价格差不多。”
小班在当当预购《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时,书店定价为749.75元
他2021年的购书清单上,《水草栽培与造景》已由购买时的72元,在各电商平台均已降至最低价二十余元。而今年他预购的《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相比他加入购物车时的5月,6个月过去,几大电商平台的最低价达到300元上下,价位基本持平。
@程序猿,男,33岁,新晋奶爸
以前,程序猿最常买计算机类的工具书,近两年有了宝宝,他的购书清单里便新加了童书这一类。
他表示,“我现在多数情况还是到线下书店买书,已经很少在网上买了。”偶尔买几次,他也多是购买自己的专业书。“其实书店也有各种促销活动,会员充值啊、返券啊一类的,虽然还是会比线上贵一点,但我能接受。”
电商平台方面,他较为常用的是京东,其次是淘宝。理由是“京东的物流服务质量最好,不但速度快,还会直接送到家。”选择淘宝,则是因为在他印象里淘宝的东西最便宜。
程序猿在京东图书上的购书清单
在程序猿的购书清单中,《JavaScript指南》、《PHP和MuSQL Web开发》等计算机类图书于各电商平台的最低价位均已降至20到30元左右,一些平台的最低价甚至已到4元。
@安妮,女,52岁,家庭主妇
安妮是京东平台的忠实用户,使用时间已长达十余年,“我2008年就开始在京东上买东西了,其中也包括图书。”安妮说。
可能源于对平台长期使用所产生的信赖,以及充值会员后所获得的更多折扣,安妮已养成在京东购书的习惯。“早些时候我也用过别的平台买书,”安妮坦言,“但还是京东最方便。”她常在购买其他物品的时候挑书,而且在她看来,各平台间的图书差价并不大。
安妮对历史人物传记和文化类图书最感兴趣,一是因为喜欢内容,另一方面则因为她觉得这类书很少大卖,不会出现价格过高、过度包装或缺货的情况。
安妮在京东图书的购书清单
去年安妮入手的《戴笠传》、《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以及《三十年细说从头》,截至今年11月,各电商平台的最低价大多已降至原价的一半,《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降价幅度最大,各平台内某些店家已降至原价的1/3。
至于今年的“双十一”,安妮说,“我反而会躲开‘双十一’买书。”她认为这类大型促销活动前,平台都会特意抬高书价——“不值。”
近些年,对市面上的图书有何感觉?
@小狐,女,19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生
“我对市面上的多数图书都没太注意过。我知道挺多人都对我这类老买同人本和明星书的群体不理解,但我就是喜欢啊,觉得值得买,都是我真心喜欢的作者和艺人的书,每本在我看来不但有收藏价值,还有升值空间。
目前不太满意的,就是台版明星书的购书渠道太少了,一直以来,大陆引进台版明星书,大多会先策划一个预售活动,我去蹲时间点抢才能获得优先购买权。”
@菌菌子,女,27岁,某新媒体主管
“平时有空了,我还是会到书店逛逛,像西西弗,我是他们的常客。节假日如果知道哪里有书展,我也会去看看。
我并不介意在实体书店买书,只要碰到内容喜欢、装帧漂亮,而且价格在我接受范围内的都会买回家。要是太贵就先记下来,等到‘双十一’这种促销活动的时候买。
整体来说,我这两年的买书频率是下降的,虽然我之前说过买书一年比一年便宜,但就是觉得不值了。最近书名看着有意思、装帧好看的书越来越多,但等我买回家才发现,多数没什么内容,像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再加上我工作越来越忙,没什么时间看书,很多买回家的书都没来得及拆封。”
@小班,男,32岁,项目设计经理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种类更丰富了,能买到更多冷门、小众的专业书了。不太好的就是价格都偏贵,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专业书,像《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一套就要七八百。
我的买书需求不算很大,平时玩手机的时候刷到一两本内容不错、又对我工作有用的就会买,这也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了。而且相比前些年,我的买书频率已经开始上升,可能因为阅读需求变大了吧。
正版的电子书我也会买,更方便,如果内容质量很好,价格又可以接受,我也会再买一本实体书。”
@程序猿,男,33岁,新晋奶爸
“这些年我买书的频率基本持平,以前买电脑技术类的专业书比较多,现在有了孩子,更多是给孩子买,这也是我现在更爱到书店买书的一个原因。
以前尝试着在网上给孩子买过童书,但我们挑的小孩不一定喜欢,买了他要是不爱看,就白买,很浪费。所以现在我都是带他到书店,让他挑自己喜欢的书。
我更爱在书店买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感觉现在市面上的书虽然多了,书名看着也都不一样,但内容却大同小异,很浅显,没什么创新性。网上我只能预览到图书目录,有些书目录看着不错,内容却不行,所以我还是会到书店里翻看一下哪些书的内容更有实用性。现在挑书真的是比以前累多了。”
@安妮,女,52岁,家庭主妇
“近两年我买书频率是下降了的,我也不追求它装帧设计得有多漂亮,可还是感觉图书价格在上涨。
我爱看小说,尤其喜欢恐怖悬疑类,也爱看人物传记,但现在市面上的恐怖悬疑小说好看的太少,我只感觉现在真的是个人都能写书了。我还在网店上看到很多年轻人出的个人传记,他们有些还不到30岁,我真的不能理解,30岁之前就开始总结回顾、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了?这样的人物传记我实在提不起没兴趣购买。
另外,我还感觉现在很多书的书名很怪,调侃性质的书也越来越多,在我看来一点属于图书本身的文化沉淀感都没有,有点‘娱乐至死’的味道了。
我现在很希望能买到一本让我一读再读的书,以前这样的书我还能买到,现在,只感觉市面上根本没有。”
市场越来越热闹,但买书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要如何解决此类困境?曾有业内人士畅想,也许只有让电商、出版商、读者和书店之间进行对话,才能找到多方共赢的解决之道。
(本文编辑:程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