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对书店店员的印象,多数人可能都会嘴上迟疑、心里笃定地说出“很闲、轻松、没什么刺激、挺单调的”。这也无怪乎每次网络上讨论“理想职业”,“书店店员”必定榜上有名,并且获赞数远远超过其他选项。
然而,王小波曾经说过,“一个人想象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很容易浪漫”。在书店工作究竟是怎样一番体验?《书店里的骷髅店员本田》告诉你真实情况可没有想象得那么“浪漫”。
《书店里的骷髅店员本田》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本田的同名漫画,根据他在书店工作10年的实际经历创作。单单看人物形象和设定,怎么能想到这部用骷髅做主角,介绍日本书店店员日常,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番的12集动画,竟然真的在正儿八经的科普出版业。
跟读者斗智斗勇,与出版社发行员相爱相杀
本田作为书店店员每天最大的工作任务就是不断地补充新刊,保证书架上永远都有最新的书籍供读者选择购买,看似“单调”背后,还有不少“刺激”在不断发生。
本田最头疼的事情就是遇到外国读者,因为要动用全脑有限的英语词汇来交流。面对“欧洲和美国的漫画都是彩色的,日本漫画却是黑白的”这种无厘头的问题时,内心惊呼“我不知道”,还是以最诚挚的态度回应,虽然这位读者最后其实是问路的。
除了和读者之间的“斗智斗勇”,还有与出版社发行人员之间的“相爱相杀”。
出版社发行人员们日常到访书店……
没发货,恨不得“操起家伙打一仗再说”的场面……
成套的漫画,偏偏只有中间和结尾卖不出去,秃头的本田只能选择把滞销书退回出版社。
发行人员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书更加引人注目,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宣传物料,但书店为了平衡多种因素,有时候不得不拒绝,本田因为不忍心拒绝发行员亲手做的物料,时常让自己“进退两难”。
但书店里的其他店员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他们面对类似情况显得更加得心应手。遇到不好卖的书不论发行员怎样巧舌如簧都一口拒绝;库存告罄的时候“怼脸”发行员及时补货;面对供货延迟严词告知这种行为不能被接受,并要求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错综复杂的情感也可谓是“相爱相杀”。
揭开书店工作的美好假面
《书店里的骷髅店员本田》通过书店里上架新书、接待询问、收银结账等等细碎繁杂又周而复始的事项,讲述着店员们的职场生活。看似没什么困难,但遇到大批量新书上架、补货的时候,加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日常“不想上班,只想回家”的心情,是不是觉得有些眼熟呢?
这种真实的职场描述引起了书店店员的共鸣,更别提动画里的本田遇到的那些读者了——我们可能也遇到过,或者本身就是这样的书店顾客。
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时会举起手机向店员需求帮助——
带着“满满一A4纸”“种草”清单来书店“拔草”——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梦寐以求的漫画而手舞足蹈——
《书店里的骷髅店员本田》漫画由日本角川书店出版,所以动画中只有角川书店是实名出现的。虽然相关书籍隐匿了部分文字,但从广大弹幕群众的火眼金睛中,还是不难知道出现的每本漫画的属性、哪本漫画最畅销、那些发行员代表着哪几家出版社......
动画以日常番的形式讲述书店中发生的有趣、猎奇故事的同时,还科普了数不清的行业知识点——
譬如,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书在市面上找不到。
▶没有加印计划(失去意识)/出版社没货(濒死);绝版(死了)/只有电子书(平行世界的分身);*当然,以上都存在突然复活的情况
譬如,为了引导进店顾客,提高图书的曝光和销量,发行员会做哪些准备。
▶POP广告、传单、特卖架、试看的小册子和作家画的签名色纸
譬如,作者签售活动用的签名书分为“买下”和“寄售”两类。
譬如,行业内众所周知的“IP策略”到底是什么。
▶日本的漫画分两类:漫画书(单行本)和漫画杂志。单行本通常会在正式发售前5天到货,入库以后优先摆上货架,如果发售前5天没有到店,情况反而会变得有点麻烦。漫画杂志则恰恰相反,需要严格遵守发售日,如果像单行本那样发售前就上架,大概会被“围殴”。
新书到店,就意味着进入“销售的轮回”,书店店员作为销售的第一线,每天都见证着书的新生、死亡和再生。
书店店员冰冷的外表背后,是绝对温柔的内心
看到“骷髅店员”“绷带前辈”这些让人心生凉意的人设,或许会让很多人觉得他们不通人情、难以接近,但细细品味下来,看似冰冷的外表背后是绝对温柔的内心。
他们也会茫然失措、紧张流汗,也会耐心地解答每一个读者的问题。当然,他们还有时候是在心里默默地吐槽,排遣一下遇到各种各样的无法言明的郁闷。但每当遇到有人说“我真的很喜欢书呢”,他们的内心就开满了小花,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又怂又甜,非常可爱!
《书店里的骷髅店员本田》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生动的书店店员日常,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来到书店,虽然书店只是得到书的一种手段,想要买书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但作为书店店员最重视的,就是把书好好交给想要它的人。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