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比往年来的稍早一些。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图片

获奖作家及其作品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作为当代法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出身社会底层,擅长用细腻、伤感的笔触创作自传体小说。

图片

在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已经引进其三本自传体小说:《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和《一个女孩的记忆》,其中《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分别在法国创造了50万和45万册的销量。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人文社”)译介出版了她的《悠悠岁月》。

1665206038701085661.jpg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吴岳添/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图片

《悠悠岁月》2010年版,图片来源于豆瓣

图片

《一个女人》2003年被百花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图片来源于豆瓣

上海人民出版社另有安妮·埃尔诺的3部作品在出版流程中。

图片

图片来源于国家版本数据中心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获奖之前仅有一两部短篇作品被引进,获奖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简称“译文社”)获得了古尔纳十部作品的中文简体翻译出版权。

图片

作者:[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译者:刘国枝、黄协安、李和庆、陆泉枝、宋佥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热门候选人

图片

在英国博彩公司Nicer Odds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印度裔英国著名作家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和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位列前三。

图片

1947年,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在印度孟买出生,14岁移民英国读书时正值印巴战争。复杂的成长经历,让其作品既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又离不开“政治”、“移民”、“宗教”等现实因素。1981年,他凭借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获得了当年的“布克奖”,此作品还获得为纪念布克奖25周年设立的“特别布克奖”。2008年,这本书又获得为纪念布克奖设置40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因为作品中往往涉及宗教信仰,鲁西迪饱受争议。8月12日,在纽约的一场演讲活动中,鲁西迪遇袭,身受重伤。

图片

作者:[英] 鲁西迪/著,刘凯芳/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图片

和鲁西迪相似,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同样容易引起争论,他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仅发表六部小说,以颇具争议的方式,探讨社会痛点和人类困境。1998年维勒贝克发表小说的《基本粒子》,获得了2002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由海天出版社于2000年引进出版。2010年他凭借《地图与疆域》获得法语文坛最高荣誉龚古尔文学奖,2021年由人文社引进出版。今年7月,译文社将其《血清素》和《反抗世界,反抗人生 : H.P.洛夫克拉夫特传记》两部作品引介。

图片

作者:[法]米歇尔·维勒贝克/著,余中先/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图片

作为现代非洲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在2014年博彩诺奖热门作家中排名第二,在2017年博彩诺奖热门作家中排名第一。他的处女作《孩子,你别哭》是东非作家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他一直用英语写小说,英文作品包括《一粒麦种》和《血色花瓣》等。直到20世纪70年代,决定用非洲母语写真正的非洲文学,并用手纸写成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这些作品的也先后由人文社引进。

图片

作者:[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著,蔡临祥/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3位中国候选作家

今年的博彩诺奖热门作家排行榜单中,法国当代一流女性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加拿大天才女性诗人安妮·卡森(Anne Carson),诺奖的陪跑老友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和去年的夺奖热门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跻身前十。当然,中国作家残雪、阎连科和余华也已经连续三年在榜。

图片

残雪作为被国外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今年9月刚刚推出新作《西双版纳的女神》,由人文社出版。这本小说集收录了残雪近期的13个短篇小说作品。无论是因矿产枯竭而落寞的北方“雪城”,还是拥有庞大防空洞体系的“灰城”,无论是居住在蛤蟆村的黑皮肤男孩,还是总是在读书的桂姨……所有故事都延续了残雪先锋艺术特点,笔锋总是游离在真实和想象之间,真实的生活场景因为人物的情绪变得梦幻。去年,残雪谈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时,残雪表示,“我自己认为希望不大。因为火候还不到。”

1665206138299086045.jpg

作者:残雪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图片

阎连科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在国内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在国外凭借捷克语版的《四书》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小说《受活》日文版获得日本twitter文学奖,并且获得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和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他的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出版外文作品100多部。

今年9月由法国出版社Éditions Picquier将其201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日熄》译介出版,阎连科也凭借此作品获得第六届红楼梦奖。2021年10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中原》由台湾麦田出版社改名为《中國故事》出版。

图片

作者:阎连科/著,Brigitte Guilbaud/译

出版社:Éditions Picquier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图片

余华凭借长篇小说《兄弟》摘取了2022年度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这部在2005年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不仅帮余华赢得了这项当今俄罗斯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早在2008年,这部作品就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视角相同,余华在《兄弟》里仍然想通过小人物的苦难生活,引发读者对人生态度的深入思考。

图片

作者:余华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从2018年波兰语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德语作家彼得·汉德克,2020年匈牙利裔犹太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再到2021年坦桑尼亚文学家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的目光早已不局限在英语世界里。

世界格局整体步入了后殖民时代,每个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影响着本土作家们的创作视野,带有鲜明个人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作品层出不穷,虽然这样的作家常常伴随争议,但这也是世界现代文学的现状,更是近几年诺奖独爱现代主义作家的原因。

同时,根据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传统”:不会给地位无法再高的作家授予奖项,未来,在拉美、亚洲地区,关注本国现实的中流砥柱们将更有可能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

(本文编辑:白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