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过的苦孩子》是真故图书出版的一本非虚构故事集,记录的是56个贫困生的人生轨迹。上市1个月发货2万册,原创非虚构这么难,为什么这本书还能卖这么好?这个团队做对了什么?以下是本书责编对这本书出版过程的一个回顾。

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

我是年初一次读闲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这个选题的。当时在看某期《读库》,第一篇就是艾苓写的十几个贫困生的故事。全文87页,我一口气就读完了,特别受触动。

艾苓是黑龙江绥化学院的教授,她在这座二本院校中教了17年写作,接触学生超过3000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来自贫困家庭。

2017年,她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贫困生调查说明》,学生们的响应特别热烈,即使多年前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前后多达200多人。最终,她选择了其中的56位,详细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求职到结婚等人生关键阶段的轨迹,记录下他们为改变命运,做出的惊心动魄的努力。《读库》上刊载的内容,便是从中选编出来的。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出版信息,判断版权应该还在,就跟团队的小伙伴说,想把这些故事集合成书。我之所以想做这个选题,一是觉得内容本身特别有价值,另外也是觉得很契合我们品牌的选题方向。

图片

虽然长久以来,贫困生群体都非常受关注,学校、老师、社会爱心人士、教育主管部门有很多资助主题的讲述,“寒门再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类似的话题也多次引爆热搜,但还没有一本书用如此扎实的案例,集中呈现这一群体的命运细节。他们到底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在成长和求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具体的困难?贫困如何留下了敏感自卑的心理烙印,进而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这56个鲜活的案例,比任何数据和形而上的分析,都更真实,也更能说明问题。

而作为非虚构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旗下的出版品牌,真故图书其中一条重要的产品线,便是纪实文学。这条产品线聚焦具体的社会议题和社会情绪,希望能通过一本书的体量,让一些群体被看见,被了解。比如之前陈年喜的《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呈现的是矿工群体的生存现状,《少年抑郁症》则借助具体案例,讨论青少年抑郁越来越普遍的原因。而教育也是我们一直很关注的议题,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文本,艾苓老师的这些故事,无疑可以帮我们补上这个空白。

图片

团队小伙伴讨论后,全票通过了这个选题,之后跟艾苓老师的沟通和签约,也都很顺利。

怎样将文本的价值点最大化?

我拿到书稿,通读了两遍后,对于文本的编排,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

由于书中的主人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半是黑龙江本地人,一半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农村。因此我想,是不是可以根据主人公出生地的不同,分为上下两卷。但这样划分的价值是什么?这些学生的经历和人生轨迹,有什么明显的地域特点吗?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这个思路只好作罢。

通过进一步研读文本,我渐渐理出了另一条藏在故事背后的暗线。

艾苓老师当初定采访对象的时候,选择了2000年到2020年期间的毕业生。将起点定在2000年,是因为在这一年,高校全面取消分配制度,并大规模扩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内卷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自此之后,家庭出身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书中的这56个主人公主要是80后、90后,这两个群体毕业后的出路也有很大差别。

80后这一批人,多通过考编考公改变命运。他们叫做“考碗”,考取一个铁饭碗。他们在考试上有优势,考碗能继续发挥这个特长。同时这也是他们视野范围内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稳定,体面。

但到了90后这批,考碗有所减少。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大多离开黑龙江,去大城市闯荡,从事互联网行业,做自媒体。

抓住了这条线后,剩下的就好办了。我将80后、90后的故事分别挑选出来,形成上下两卷,希望能以这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时代变迁对个体选择和命运的影响。

图片

除了这条暗线之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摸爬式努力,用来描述贫困孩子独特的成长过程。

很多中产家庭,以及出身更好的孩子,有好的资源支撑,一路几乎是“直升机式成长”。但贫困生不一样,他们只能一点一滴地在泥泞中摸爬,要走很多的弯路,然后取得一点点进步。就像那句流传甚广的话: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书中有对95后情侣的摸爬过程,特别打动我。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在北京漂泊,但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做了特别务实的规划。

2019年元旦那天,我俩把手写的小目标贴在墙上,其中一项是存款15万元。如果这个目标实现,我俩打算在呼和浩特买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做了细致的计划:

我们的日常支出主要是房租和伙食,搬到五环外,房租每月2600元就够了。平时公司管饭,周末我们自己做,每月支出计划是1000元。此外,还有交通费500元、水电费等500元、学习费500元、游玩费800元。

通过精打细算,他们实现了这个目标,然后继续下一个目标。

2020年,我们贴在墙上的小目标是:在呼和浩特买我们的婚房和利用专长做副业。我们还在书架上贴了一句话:复盘完成,才算完成。每件事不是做完就完了,我们还得像下围棋一样复盘,总结得失。

书中很多主人公,都像这对情侣一样务实、灵活,他们知道自己的人生没法奢望一步到位,于是逐渐摸索出一种“小目标,多阶段”式的进阶方式,对目标进行精细化管理。

于是我想,如果能以一种具像化的方式,将他们这种“摸爬式”的努力呈现出来,应该能对文本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最终,想到了人生轨迹图的形式。我们将主人公的出生地、求学地、毕业后辗转的城市等信息摘出来,在地图上标出大概的方位,然后再用虚线和箭头链接起来。就这样,这些苦出身的孩子,在自己人生中漫长、曲折的摸索,跃然纸上。

图片

轨迹图做出来后,我们编辑部的好几个同事都忍不住感叹,仅仅是看这个图,就忍不住心疼,他们的人生真的太折腾,太难了。

抖音是图书营销的最佳渠道吗?

在最初制定这本书的营销计划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将重点放在公众号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之前几本书的经验和教训。

纪实悬疑作品《非自然死亡:我的法医笔记》算是我们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当时团队只有三个人,都是策划编辑,基本上不太了解营销的逻辑和打法。但书既然出来了,总得做推广,我们三个只能硬着头皮上。

在推广渠道上,我们初步选定了知乎、今日头条和抖音三个平台,然后分头去发帖、联系达人合作。

没想到抖音上很快就取得了突破,合作的第二位达人视频就爆了,单条视频带来了近4000册的转化。于是我们三个人集中火力主攻这一个平台,短期内跟三十多位推书、悬疑类达人达成合作,而且视频爆款率奇高,很快就在抖音单个平台上卖出了3万多册。

图片

随后我们也在公号和小红书等平台上做了测试,虽然数据表现都很好,但从带货上来说,还是跟抖音差了一个量级。

事实证明,有时候成功来得太快太容易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紧接其后的纪实文学作品《活着就是冲天一喊》的营销中,我们很快就跌了跟头。

也许是在抖音上尝到了甜头,在这本书的营销初期,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渠道中,联系了很多推书、情感、金句向的达人,但都没有推起来。刚开始还以为是文案不太对,但换了几个不同的方向继续测试后,还是没太大起色。之后我们放弃执念,开始尝试其他平台,最终在公号上取得了突破。

有了这个教训,在之后几本新书的推广中,我们再也没有被转化量冲昏头脑,盲目押宝抖音,而是不管哪个平台,先放出东西测试,一旦有反响好的渠道,再进行压倒性地投入,我们称之为“先开枪,再标准”。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对几个重点营销渠道也算是形成了一些颗粒度较粗的认识。

首先从短期转化效果上来说,抖音最容易起量,小红书次之,单篇笔记的点赞量在短期内达到两万以上,才能对销量有明显的带动。排在第三位的是公号,而微博转发赠书只能追求一下曝光,对销量几无带动。

如果从平台跟成人书的适配性的角度来说的话,抖音比较适合推能提供较多工具价值(比如自我成长类)和娱乐价值(比如悬疑小说)的书;小红书适合唯美、温馨治愈和自我提升类的书,而像《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和《我教过的苦孩子》这类作者势能有限、题材又偏严肃的内容,则需要通过一篇较长的文本,才能将它的价值点真正展现出来,进而打动读者,因此更适合放在公号上来推。

基于这些粗浅的认识,我们判断,《我教过的苦孩子》一书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公号上。

渠道方向明确了,之后的重点便是尽可能多地筛选出与这本书的主题契合的账号,然后想方设法地联系上,促进合作。

那么问题来了,哪类公号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我们初步想到的有5类,分别是社会媒体类账号、教育类账号、推书号、各种文学榜单类账号以及情感故事类账号。

尤其是经常报道各种社会议题的媒体类账号,像是人物、三联生活周刊、极昼工作室等,这些账号内容优质,社会影响力大,关键是它们的粉丝跟这本书的目标受众高度重合,是我们要重点争取的合作对象。而且我们是新媒体起家,对媒体渠道和话题的运营发酵也更熟悉。

于是我们先罗列出了30家主要的社会类媒体,然后逐个给它们的公号后台私信,问它们有没有意愿报道这个选题。如果私信没反应的话,就看这个账号有没有邮箱,以及在其他新媒体平台上有没有开通账号,有的话,通过这些途径再联系。

刚开始进展很不顺利,联系上的账号很有限,而且大部分都回绝了,连续一周,没能跟任何号达成合作。就在我们觉得这条路可能走不通,考虑更换赛道的时候,收到了极昼工作室记者的消息,对方表示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希望有机会采访作者。

这算是一个突破口,在这之后,陆续又有两家媒体表达了采访意愿,这让我们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最初的这三家媒体发稿后,引起了一波热议,阅读量都是他们近期内最高的,这给了其他媒体信心。一些之前回绝过,甚至我们没筛选到的媒体,也主动找过来或直接联系到作者,希望能进行相关报道。

就这样,对《我教过的苦孩子》感兴趣的社会类媒体像滚雪球般越聚越多,目前共有16家重要媒体对作者进行了采访,其中有9家已经发布,累计阅读量40万+,刚上市一个月,发行量已经超过了2万册,就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本书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

图片

《我教过的苦孩子》的出版,对我们品牌意义重大。首先从选题上来说,这本书帮我们补上了教育领域的空白,接下来还有两本相关选题的新书,预计在明年上市,这块的内容会越来越充实。另外营销方面,这本书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突破,为之后社会议题类新书的营销,闯出了一条路。

(本文编辑:白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