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呦呦童品牌的创始人,陈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性格爽朗,能说、爱笑。但随着深入沟通会发现,她就像台不知疲惫的永动机,精力旺盛,勤奋务实。最重要的是,她头脑清晰,敢想敢干,对认准的事情非常投入和专注。

图片

呦呦童品牌创始人陈彦

从以图书发行员的身份进入出版圈,到创立呦呦童,她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发行员到出版人的转身。如今,这个成立了4年多的品牌已在玩具书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发展势头不可小觑,2019年至今发货码洋6亿元。

跟其他出版机构或者出版品牌频频“秀肌肉”不同,呦呦童一直很低调,极少有相关新闻见诸媒体。今年,是呦呦童品牌重要的转型之年,陈彦终于露面讲述了品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她说,10余年的发行工作对她影响很大,做事重视结果,强调成效。对于未来的发展,她表示,依托内容的“母体”,呦呦童下一步希望能在教育培训领域闯出自己的舞台。

入行:不安分的发行员

陈彦进入图书行业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某民营图书公司的发行员,那时她刚20岁出头。

从一开始,她就是个不太安分的业务员,干了很多跟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做营销的工作——把样书快递给媒体,争取发稿机会。“我没把自己的职责只界定为销售。凡是对卖书有利的事情,我都做。”

她觉得自己适合做发行员——这份工作有KPI,有挑战性,她也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陈彦甚至还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干起了副业——在淘宝卖儿童玩具,一年营销额也有一二百万元。

在这家公司干了6年后,26岁的陈彦跳槽到了一家全国知名的少儿出版社,任该社北京销售中心总经理,主管线上图书的发行业务。进入这家出版社后,陈彦把淘宝店关掉,一心一意投入到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少儿出版的系统知识。“我会做对比,是满足只做个小商小贩,还是想深耕一个行业,做有价值的生意。”

从这时起,“不安分”的陈彦开始接触上游内容出版。

按分工来说,陈彦负责图书发行业务,不负责内容策划。但因为她身在北京,有机会接触到一手行业信息,看到好的选题,就忍不住“掺和”进去,“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销售,没有好的内容,怎么卖书?所以一旦发现好内容,我就主动跟编辑说,这书我负责销售,你推进出版吧。”

当年这家少儿出版社的领导来北京拜访作者的时候,不仅带上责任编辑,还会带上陈彦。“领导会跟作者讲,我们的编辑和发行都在这儿。其实成熟的作者更喜欢直面发行,接收到自己的书从市场一线反馈的信息,心里更有底。”

在出版业务拓展中,陈彦有意识地接触了很多内容方面的编辑工作,对如何做产品具备更多的认识和领悟,也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有了非常笃定的主动规划。

“我发现自己最适合的事情不是发行,而是内容。以前我能把发行工作做好,在于我的专注,工作也比较拼。但从性格来说,我并不是很外向,甚至有点‘社恐’。而且,我天马行空的想法,比较跳跃的思维,更适合做内容和创意策划。”

陈彦完成了社里发行渠道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任务后,2016年她离职创业。离职时她刚刚怀孕。当时有朋友劝她,先以孩子为重,等孩子大一些再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中。陈彦没听,“离职原因很简单,那年我32岁,如果再不创业,可能此生我都没有勇气了。”

陈彦骨子里对做生意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开始上班那天起,甚至更早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创业的,要自己做生意,只是做多大的问题。”

转身:一意孤行的创业者

离职后,她一边陪孩子,一边开始尝试着做少儿书。对销售颇有天赋的陈彦,在这期间还做了面向母婴群体的垂直电商“书虫大侠”,主要销售少儿书籍及玩具,一年做到了6000多万元销售额,单日最高销售额80多万元。

在“书虫大侠”只做了一年多,影响力逐渐被行业重视的时候,陈彦意识到一个问题,“辞职创业,我到底想做什么,难道只是做个内容的‘搬运工’吗?”

陈彦说,想做成事情,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创业这条路上,很多人、很多事都会影响到你,很多诱惑也会扰乱你的视线。我经历了市场的各种时期,对我来说,赚快钱很容易,但我的初心是做好的内容。”

经过反思和沉淀以后,忍痛割爱,她把“书虫大侠”转交给了别人,从那一年开始,陈彦坚定初心,专注于少儿出版事业。

少儿书那么多细分品类,从哪个类别下手呢?通过对国内市场的调研分析,她应用数据结果导向,决定从玩具书下手。“我特别喜欢玩具书,那时候我儿子还小,我给他买过很多玩具书,他也很喜欢。我家有一个书柜专门放了很多国外的玩具书。而且当时国内的科普玩具书以引进版权为主,原创市场空白,我觉得这是个机会。”

2017年年底,陈彦组建了编辑和设计团队,开始进入玩具书市场,目前保持每年近百种的新书出版速度。2018年她打出了“呦呦童”的品牌,因为她儿子属猴,所以呦呦童的品牌LOGO是一只咧嘴笑的小猴子。

图片

想做出成功的玩具书,内容是核心要素之一。从一开始,呦呦童就明确自身的定位是出版原创科普玩具书,目前95%的产品都围绕科学科普和人文科普内容生产。

呦呦童有一个特点,只专注于功能性的产品,展示性和概念化的产品很少能在其中找到。陈彦说,这跟她的个性有关,“我务实,做产品很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我希望呦呦童的产品,用户买回去是有用的。”

陈彦思维敏锐,头脑灵活,专注于一些细分市场,总是能发现市场空白点,“比如别人不做桥梁方面的玩具书,那我去做。从桥梁开始,以点带面,围绕桥梁,讲述中国的建筑文化、城市文化,甚至古代文化。”

她最得意的产品是《大中国通史翻翻书》。这套定价580元的图书共分10册,分别讲述了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大事件、知名人物以及各自的文化成就。陈彦说,“这应该是市场中唯一一套用翻翻书的形式呈现的中国通史。”这套书,王芳一场带货直播就销售了4000多套。

图片

做科普书本身就是件有门槛的事情,做科普玩具书,更是难上加难。用陈彦的话说:“能做玩具书的人,未必能做科普玩具书;但能做得了科普玩具书的人,什么玩具书都能做。玩具书,集合了书和玩具两者优点的产品,出版者必须注重产品的互动体验,将互动机关与内容相匹配,从而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价值。”

对于陈彦和她的团队来说,最难的事情,还不是这些互动机关和内容,而是如何把科普的知识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科普百科地球立体书》为例,这本书把地球的百科知识浓缩在一起,包括100多个互动机关,超过500道精致复杂的手艺工序,超过2000个科普知识点。通过翻翻页、拉拉页、转盘页的设计,让孩子吸收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实现寓教于乐。

图片

陈彦说,这种复杂的科普立体书她两年才能做出一本来。“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每一页的内容,单拿出来,都能做出两三本绘本。”她说。

呦呦童在发展过程中,专注于内容策划和产品升级,营销发行工作更多地交给合作伙伴。优质的内容+强大的营销发行力量,双方用开放的心态互相成就,实现合作共赢。4年多的时间里,呦呦童的产品累计发货码洋6亿元。

出圈:新赛道的开拓人

虽然在图书市场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陈彦从不觉得出版这一行业是她的最后一站,教育市场以及母婴市场,是她在出版行业积累够足够内容资源后的下一个目标——依托纸书的内容“母体”,在单一的图书出版形式之外,将内容进行复合开发,让这些丰富的内容资源实现二次转化、三次转化。

这个创业近7年、拥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希望今年能将自己的赛道从图书出版延伸到教育培训和母婴。

呦呦童从去年开始依托专业团队针对2-6岁的小朋友进行课程研发,目前已完成104堂。如“走进科学大讲堂”的主题课程分为自然探秘、动物探秘等几个系列。自然探秘系列包括“种子发芽了”“森林里有什么”“好可怕”等课程内容,动物探秘系列包括“你见过这些鸟吗?”“跟恐龙交朋友”等课程内容;科学启蒙系列包括“摸不到的时间”“一起去太空吧”等课程。此外,还有“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大讲堂”“走进航天科普大课堂”等课程。

目前课程集中在全国2000个线下绘本馆进行推广和销售。呦呦童不光给老师们提供课程,还要提供教案、课件,加上材料包和图书。从教案和课程的落地,到讲解是否顺畅,整个课程的流程和细节,培训部都会跟绘本老师不断沟通,不断优化。从目前市场反馈看,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很认可这些课程,每次推出的数千份材料包以及新课课件,都会被老师们迅速抢购一空。

关于课程的推广,陈彦并不着急,“我比较‘佛系’,不给自己打‘鸡血’,就想稳稳定定、踏踏实实地把课程开发当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等这些课程越来越成熟,我会采用跟代理商合作的方式,在全国大面积铺开销售。”陈彦说。

除了课程研发,陈彦还在做拼图产品的开发,也就是实物延伸。“拼图本身就是玩具书的分支。但玩具书可以在图书销渠道卖,也可以在母婴渠道卖;拼图产品的大多数销售渠道在母婴品类,属于玩具,只有少部分渠道在图书。”也正因此,陈彦认为,进入拼图市场,就得用母婴市场的思维去销售产品。

但她也强调,拼图产品的研发要依托出版内容本身,“一块拼图也是有丰富内容的,比如我们做的脸谱拼图,生旦净末丑,把川剧文化或者京剧文化浓缩在一个拼图产品里面,再配一本绘本,就给小读者讲明白了,这才是拼图产品应有的样子。”

拥有优质的底层内容,通过纸书出版、教育培训、实物延伸等几个业务板块的布局,陈彦希望通过多种触手拉近与读者、消费者的距离,不光在出版市场,在教育市场、母婴市场中同样继续塑造和巩固“呦呦童”这一专业品牌形象。

毫无疑问,呦呦童还在路上。

(本文编辑:白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