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好书资讯的渠道也变得多元化,再也不像过去只是有限的媒体书评、新书资讯,而是更加立体丰富。特别是抖音等平台的异军突起,让短视频荐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不少人了解好书的重要渠道。
短视频荐书颇受欢迎
据媒体近日报道,运用短视频来“讲书”“荐书”的“推书人”正日益增多,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进驻各类平台上“讲书”。如此多的人涉足短视频,这恐怕也和短视频的影响力、普及率分不开。
据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可见,在10多亿网民中,绝大多数都有看短视频的习惯。
在一些人看来,短视频这样的传播方式能为图书“引流”,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读书习惯;但也有人提出,碎片化的短视频与阅读本身就是相悖的。于是,人们就有了这样的担忧:短视频荐书,是为阅读引流,还是为某些人的流量加持?
与传统的荐书方式相比,短视频荐书可以即时化、显性化、通俗化,主播要在短短一分钟内传递书籍的亮点和内核,需要跟读者形成最直接的情绪共鸣。同时还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道出书中的亮点。
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上,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极大地激活了内容生态,出现了大量图书推荐、阅读分享的内容,直接带动了图书销售。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经由“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推荐,卖出60万册。正如某媒体所说,如今的阅读,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共情性,共读性,阅读也成为一种社交新手段。这些新媒体平台不但打造着新的阅读场域,也催生着大批短视频荐书内容的出现。
短视频荐书尚有空间
抖音的日活量为6亿,出版人不能不去拥抱这样的新平台。不过,作为一种新的宣传方式,短视频在几分钟内把一本十几万、几十万字的图书的内容高度提炼出来,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况且,限于推荐人的知识局限和思想盲点,解读很可能会“有失偏颇”。某些短视频荐书更是单纯为了流量而忽略了质量的把控,走偏的荐书,对读者来说弊大于利。
也有不少短视频荐书账号,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如起步一年多的广西“新华荐书人”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出圈”。他们把有话题性的好书“吃透”,把最重要的内核挖掘出来。不少地市的新华书店以此为模板,打造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和主播。曾有专家总结了短视频荐书的三条成功经验:能表达图书核心价值的文案、具有书香气质并有个人魅力的表达、对书里书外内容的专业度。
深耕短视频电商的机械工业出版社,通过抖音达人带货,再次引爆《被讨厌的勇气》,一年之内销量达到百万册。而新书《聪明却混乱的孩子》在抖音上的销量也达到了4万册。除了“引爆”旧品、“打爆”新书,连库存书都在抖音电商上卖出了不少。
可以看到,短视频荐书,特别是影响力巨大的平台荐书,能让出版机构的新书、旧书接触到更多读者,还有外溢作用。很多人在抖音上看了荐书视频,会到传统电商平台或者实体书店去购买,甚至会对与此相关的图书都感兴趣。无形中,短视频荐书还起到了引流和导向作用。
不专业的短视频荐书会误导读者,对有市场号召力的短视频荐书,年轻的读者则是十分欢迎的。记得去年上海书展,举办了一次短视频荐书大赛,联动了作者、读者、出版社、实体书店、线上平台、电商等出版业上下游多方参与。活动决赛当晚,现场通过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FM、抖音、樊登读书、拼多多、澎湃新闻等展开持续4小时的直播,平台总访问量超195万人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如今,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活跃着一群拥有个人账号的读书博主,他们通过文字、图片或者短视频,定期分享自己读过的优质图书。不过,要想常年保持高质量的内容输出,避免内容注水,还需要荐书者持之以恒地选好书、读好书,而不是把短视频荐书当做一种牟利的商业工具。
眼下,短视频荐书,依然是在成长中的一种阅读推广形式,虽然还有着诸多不足,但这种读者乐见的文化新宠,必将不断完善,克服单纯带货、走流量的误区,进而带动更多人养成阅读习惯。毕竟让好书及时被读者知晓终究是一个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