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逝世九周年纪念日,青岛出版社邀请了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读书博主福豆姐姐、网易云主播羊男君等重磅嘉宾,4月29、30日,分别在北京、杭州举办了两场《失乐园》读书分享活动,与读者共同走进这位被“误读”的文学大师,探讨人性中复杂且深刻的命题——爱与性、婚姻与自由之间的矛盾。活动正逢五一小长假,但现场依然座无虚席,抖音知识、单向街书店、网易云音乐look直播等六个线上直播平台同步进行了直播。
1995年,一部描写不伦纯爱的小说《失乐园》横空出世,也把作者渡边淳一推上了舆论巅峰。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在现代化社会里人们内心的焦虑和空虚,似乎通过寻找挑战公序良俗或社会道德体系的爱情,才能享受自由的呼吸。放在当下,重读失乐园的意义又是什么?
林少华认为,大部分读者了解《失乐园》是因为大尺度的性描写,这和日本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讲究“礼义廉耻”,日本文化也有这四个字,但发挥最好的是礼和耻。日本的伦理道德体系很严格,上下等级关系、亲朋邻里关系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关系网。但在男女关系方面倒留了不少空子和漏洞。中国自古以来受“男女授受不亲,发乎情止乎礼”的制约,再加上“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这样的抒情导向,所以我们在性方面表现得比较中庸、含蓄甚至有些压抑。但日本就完全不一样。很多古诗词一开篇就描述日本的男女情爱,甚至日本列岛就是兄妹之间的媾和产生的。被称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在性描写上就比《红楼梦》详细和复杂。这方面的语汇,不管是行为方面,还是隐秘心理描写上,都要比咱们丰富一些。这也是译者翻译上的困扰,词儿不够用。
梁永安表示,中国以前的中原文化形成的一套伦理,时间久了以后变成了伦常、有了耻感。人本身就慢慢地过于伦理化了、道德化了,弱化跟自然的关系。从日本文化来说,里面有很多人和自然之间的连接、释放,能体现出人的本性、自然性。文化教育里面有一点:所有人的需求都需要释放,就看怎么处理。对中国人来说,性就规范在婚姻里面。但是在日本,这方面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它跟自然靠得很近。中国的文化里面没有解决合法性和合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势必需要艺术文学为载体的更灵活的调剂,需要一种很大的创造空间。文学创作都是复合体系,里面写生、写死、写不伦,都是在浮夸体系里面的一种实体化的表述,让我们在社会的硬碰撞里面取得了一种审美的释放,所以为什么文艺复兴从文学文艺中诞生,这就是其中的意义。
梁永安提到,2012年渡边淳一到复旦大学做了一次讲座,讲座结束后,他和渡边淳一进行过交谈,提及日本文学里有很多历史小说,《杨贵妃》、《敦煌》,写得很好,跟中华文化有高密度的连接,问及渡边淳一以后会不会写历史小说?渡边淳一风趣的回答说,“写历史小说的人都是才华已经没有了,想象力已经没有了,然后去借助历史写小说,我永远不会写历史小说。”后来渡边淳一写了《天上红莲》,是写日本平安时期的一部历史小说。并且写的很有活力、很有弹性,还有自己的审美张力在里面。
现在看似更加自由的社会,年轻人会不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爱情,当代的年轻人爱得自由吗?
梁永安表示,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但那个时候大家贫富差异小,作为精神要素的情感、文艺心就容易燃起来。所以崔健一把吉他弹一首《一无所有》,很多女孩很喜欢他。现在弹得再好也没用了,因为90年代市场化,整个社会经济增速,发展加快,但个体衡量生活的定义变了,经济社会来了,社会开始转型,文学文艺就有点边缘化了。在今天这个时代,首先一点,要谈恋爱,要有基本生活要求。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呢?我们处在一个时代转型期,处在城市化、社会中产化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前董永和七仙女,你挑水我浇园,也不能像我们以前结婚,觉得有吃有穿就可以,生孩子结婚没有问题。新一代为什么困窘?主要是生活环境不一样。现在年轻人对生活已经有了新的情感理解,有了新的需求,社会男女之间的期待跟以前不一样,而这种人的形成还没有跟上社会的期待。今天为什么要读渡边淳一,就是要把作为人的男女复活出来。渡边淳一说,无论遇到多喜欢的人,先喜欢了再说,这样才能打开生命、建设生命,连最基本的生命都没有,后面那些东西就很虚化、很机械。所以今天的人没有调整好,中国青年要通过拼命内卷,才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人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是最有温度的,最有社会情感的,到最后才知道人是最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在过渡的,一直还在走的过程,可能要三代人才能缓过劲来。
林少华提到,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叫林真理子,她分析过《失乐园》为什么能够这么受欢迎。我们一般受到的教育,爱应该指向生,而不应该指向死。但是林真理子说,“指向死的爱也是完完全全的爱,渡边淳一立足描写指向死的爱,并且写出了传世的名作,想必是一位毫不含糊的,尤为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人。对于他放声讴歌的久木与凛子悲壮的恋爱始末,我一丝一毫也不觉得有什么,相反,反复置身于桃花源之中,原因恐怕就在这里。”林真理子来国家图书馆讲演过,她说作为女子应该敢于追求自己的爱,而不应该被世俗道德和家庭所束缚。《失乐园》就是在歌颂这样的原始生命的激情,它是红红火火的火种。所以让她不论读多少遍,都让她沉浸在愉悦感之中。
由黑木瞳主演的电影《失乐园》
1995年出版,曾经出现了“失乐园热”,到今天大家还在探讨它,这本书能够流传到今天,畅销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它传递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林少华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动态的,处于流变之中,外界的影响、内心的纠葛,甚至双方的亲戚朋友,对自己正面的、负面的影响,都会导致两人之间的感情产生变化。
爱情这东西,可以经受生离死别,但是经受不了日常性柴米油盐造成的磨损。《失乐园》那么受欢迎,引起无数读者的情感共振,或者不胜唏嘘,这应该是一个原因。
梁永安认为,《失乐园》的故事里,所谓的死亡其实实现了爱,其他东西都可以毁灭,但是爱实现了。但是现实生活往往别的实现了,爱没了,所以它有这么一个逻辑的基本彻底的转换。现实的经济社会里,确实对人的生命或者情感有太大的掩埋性。因为爱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不是一个家庭里面血缘关系自然就会发生的,它是两个陌生人之间产生了新起点,再不断往下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后,为了房子,家庭的亲情都没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无形地苍茫。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开始谈恋爱的时候,脑子里肯定是做好分手的准备,现在这种分分合合太多了。2022年我们国家某些省份城市离婚结婚比高达70%。这种状态下,对现代人来说,很难讲是好是坏。
(本文编辑: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