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5~18日,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举行。这几年,因为疫情,国际出版交流受到了较大影响。同时,新技术的变革也在深入渗透并广泛影响着出版业的前行。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企鹅兰登书屋、爱思唯尔等一批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的国外出版商,这几年经历了哪些变化,针对市场需求又做出了怎样的业务调整和转型呢?
为此,本报专访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大陆区董事总经理丁锐,希望聚焦国外出版机构在中国的业务现状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展现国内外出版业的交流互鉴,为全球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国内的业务发展由来已久。20世纪初,牛津大学出版社就派驻代表在上海设立办事处;1961年,又在中国香港地区设立分公司,开展图书业务;20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王牌产品词典系列被引进国内,“牛津双解词典”系列成为一代又一代英语学习者的高效工具。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目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北京、上海等多地设有办公室,业务涵盖本地合作出版、内容合作开发、版权授权和电子版权授权、原版图书引进等多种形式。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大陆区董事总经理丁锐重点谈到了在建立“纸电声+知识服务+软硬件”多元阅读生态方面做出的努力。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大陆区董事总经理丁锐
一切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先
《出版商务周报》: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受到近几年疫情的影响,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的业务内容有什么变化吗?
丁锐:在国内,牛津大学出版社致力于为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资源,通过持续不断对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深入理解,我们在国内的产品业务也在相应地拓展、优化,并积极探索创新,从语言学习类的词典、教材、高校学术图书、参考资源,拓展到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绘本和读物,涵盖语言学习、科学、艺术等全面素养培育。内容形式多样,从纸质书到与国内头部科创企业携手研发的学习硬件、音视频内容、趣味AI互动App等。
比如,这两年重点开发、与多位合作伙伴携手带来的“Talk about...with Oxford”(TAO)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该系列旨在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全面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基于近几年儿童学习场景、形式和习惯的特点变化,在产品形式上,该系列图书出版和电子版权授权同步推进,图书、故事机等多样化的形态希望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
我们今年还将与合作伙伴一起为儿童学习者带来英语戏剧表演,将牛津大学出版社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读物绘本改编为儿童戏剧,使小朋友能够沉浸式体验英语戏剧的魅力,锻炼表达和表演能力。
《出版商务周报》:在将国外总部的图书或内容引入中国市场时,在选题方面,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哪个细分业务板块是在中国近两年增长最好的部分?
丁锐:在引进内容时,我们的首要考量标准之一还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先,如何根据国内学习者的特点、使用场景等,来更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对文化、知识、图书阅读的需求一定是上升的,这个趋势也使得出版社在产品品质上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得益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阅读素养。近几年伴随着科技热,科普百科类图书成为很多儿童读者的心头好。而阅读场景也更丰富化、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家里或教室,对于阅读便捷度有了更高要求。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时,也会更注重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如何在更多的教育时间和空间回归家庭的情况下,以优质的内容满足儿童对于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综合学习需求,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近几年在国内探索和开发的方向。我们期望以前瞻理念下极富趣味的内容为内核,积极拥抱创新科技,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不同水平、特点、场景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帮助国内各年龄段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以多元阅读生态更好地满足需求
《出版商务周报》:在将国外总部的图书或内容引入中国市场时,会对这些内容做怎样的本土化设计?
丁锐:内容选择上,一定是以国内学习者的需求为先。比如让无数小朋友爱上英语阅读的“牛津阅读树”系列,通过Biff、Chip和Kipper一家及其朋友们的幽默的日常小故事,引起小朋友的共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难度提升,帮他们建立阅读自信,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考虑到国内小朋友在使用这套原版读物时可能会碰到一些难题,我们与多家合作伙伴携手相继推出了可点读版、音视频故事、互动阅读App等多种形式,并且配备了一系列在家中阅读时的配套支持资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家庭阅读场景。
近两年,有些内容在研发时,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国内小朋友更好地阅读,更爱阅读。比如“牛津阅读树”系列推出的“中国游学”,讲述了Biff、Chip和Kipper到中国游学生活的各种趣事,更贴近国内小朋友的生活,有助于他们理解。主创团队曾两度到国内采风,拍摄了近3000张照片,力求真实还原当代中国的风貌。又如之前提到的“TAO”系列,率先问世的《牛津英语话中国》Talk about China with Oxford,以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并且向全球展现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出版商务周报》:数字化转型及互联网内容的开发,成为全球出版业的重点之一。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市场的互联网内容开发,集中在哪些领域?
丁锐:数字化发展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在中国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建立“纸电声+知识服务+软硬件”的多元阅读生态,来更好地满足国内学习者的需求。
比如英语学习者几乎人手一本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其内容电子版权授权了词典笔等电子硬件、多种学习类App等。今年,我们将与商务印书馆携手推出第10版,配套官方App,以及数字化的溯源正版验证系统。
国内出版同行的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出版商务周报》:您怎样看待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现状?与中国出版机构合作时,您有哪些感受?
丁锐:在图书品类上,经过新品井喷期,近几年呈现出新品品类减少、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的特征,经典图书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优质内容不断再版或改版。可以说,各出版社从粗放到精耕细作,更加注重集中精力打磨好内容。在出版规划上,内容数字化已经日趋成为标配必选,从PC端到移动端,从软件到硬件,丰富的数字资源形式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国内的出版同行们在产品创新上极富创意,不仅在图书呈现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异业合作上也是创新不断,每次在BIBF这样的行业盛会上都能看到非常令人欣喜和赞叹的新品。他们对行业变化、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也非常迅捷,从产品开发到营销手段、运营方式,都在敏捷地迭代发展中。
(本文编辑: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