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次性了解中国在路上的百态人生,这是一部恰逢其时的作品。

徒步荒野、攀登雪山、勇闯激流……背包在路上的身影,在中国正如新兴时尚。他们被当作行者、驴友、背包客、户外人、流浪者、攀登者甚至探险家,大多向往着西方“在路上”文化,对中国人的一代代远方追求,反而知之甚少。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长江黄河漂流就曾点燃全民热情。90年代,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一度引发社会大讨论。跨入新世纪,走出罗布泊,雷殿生2008年实现十年徒步中国。疫情前的2018年,珠峰之巅上,无腿老人夏伯渝的身影感动无数人……这些不可思议的人与事,自改革开放以来,散落在40多年历史中,遗憾正随时间被淡忘。

为了留住不应遗忘的记忆,启示向往远方的后来者,女作家湘君追踪一代代行者,历时七年寻访写成《荒野四十年1:四代人》《荒野四十年2:闪耀的与逝去的》两卷书(统称“《荒野四十年》”),勾连出一部中国在路上的心灵史。

荒野立体封套腰封800.png

8月18日,首次集中呈现出众多行者命运的这部“户外史记”,在上海书展正式首发。以“荒野四十年”为主题,作者湘君与著名探险家余纯顺胞弟余纯民、上海青年女探险家韩子君,共同讲述了中国民间户外近40年变迁,探讨行走远方的收获与代价。

IMG_0257.jpg

不应被误解的追求

以真情激扬文字,《荒野四十年》讲述了中国民间近40年四代人走向荒野的成长之路,真实再现了一代代行者“在路上”的激情、探索、命运与曲折。

想要写下中国在路上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这个宏大想法,早在2015年就盘旋在湘君心头。

“只有聚焦到具体的人,写活一个个真实生命,无数细节汇聚中,读者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群体的灵魂,甚至看见自己,启发自己。”为了忠实还原行者们的内心世界,坚持每个细节必须来源真实,2016年湘君辞职专注采写。没有经费或收入,全凭一种热爱与使命感,七年间,她穿行天南地北,敲开数百位户外爱好者心门。上千个小时的对谈笔录,上千个日子的细节搜寻,上百万字的思考书写,最后精选沉淀出这一部《荒野四十年》。近40年四代行者的心路历程,终于随着这部书缓缓浮现。

不应被遗忘的足迹

为了还原近40年远方历史,每个题材都有巨大时代跨度,许多人尤其逝者极难再找到追踪往事的线索。为了写好遇难20多年的余纯顺,湘君几经辗转找寻,终于敲开余纯顺故居的门,他的胞弟余纯民一度惊讶又感慨,很多年再没有人提起,他以为今天的社会是否早已把当年的壮士遗忘?

遥远的35年前,余纯顺饱经命运坎坷后,1988年走向心中的远天底下,希望成为第一位徒步走遍中国的人。风雨八年,1996年他却在罗布泊不幸遇难。他的死震动当时社会,还不知荒野的人们或称颂他是“20世纪末中国最后一名古典式殉道者”,或争议他“为声名所累”……反响最热烈的莫过上海,《新民晚报》悼文开篇写道:“余纯顺用生命的慷慨一击,为我们上海人增添了阳刚之气,他是上海人的骄傲。”

“再轰动一时,也抵不过时间流逝。留下相关作品与记录,太重要了。”就在余纯顺的故乡上海,《荒野四十年》新书发布会上,白发苍苍的余纯民回忆起家人眼里的余纯顺,讲述了壮士从壮游中国到遇难的许多故事,表达了再版余纯顺日记的心愿,同时感谢湘君为了记录这些不应被遗忘的生命而付出的努力。透过这部书,也让他重新理解兄长执着一生的荒野追求,真正了解到近年走来的一代代新人。

另一位到场嘉宾韩子君,作为第一位先后南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女性,则是“荒野40年”中的第四代人。余纯顺遇难时,80后的她刚小学毕业,几乎不知远方,直到近10年爱上户外越走越远,甚至放弃了高薪体面的外企工作。

“生命有限,我们要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活法。”韩子君没有后悔,多年荒野行走让她相信,只要一直在探索真实的世界,只要自己觉得人生没有虚度,就值得投入。而一个个行者的个性活法,她很欣慰湘君深深懂得,并在这部书中有血有肉有灵魂地集中呈现给了世人。

见天地,更见自己

每一代人都如此不同,聚焦一代代最有代表性的行者命运,湘君在《荒野四十年》卷一“四代人”中,以时代脉络,从80年代的家国热血、90年代的精神流浪、新世纪都市精英的自我找寻,直至近十年新生代的自由渴望、现实压力,串起了近40年户外变迁。

饱含深情同时,她也有着理性批判。卷二“闪耀的与逝去的”中,如抽丝剥茧,拨开珠峰、梅里雪山、藏北羌塘、鳌太等地数十年迷雾,这部书同时展现了极致追求中的另一面。

但讲述完一代代行者蜕变,湘君同时看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性:“那是对生命的热爱,爱到害怕没有热烈活过。”正如书中一位年轻人摇摆在高薪工作与自由攀登之间,回望曾一心买房买车、买养老保险的路,迷茫着“生活呢?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相似的生命追问,闪过书中每个人心上,并在茫茫荒野找到了某种回答。在湘君眼里,荒野最独特的魅力并非绝世风景,而是让人感到一种自由、平等与生命本真。一步步走向自然,一层层脱去社会性附加,一个人不再是工业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有机会重新成为生命本身,进而重新认识世界与自己的人生。

“荒野具有双重象征,它是人迹罕至的荒漠,也是远离浮华的净土。作者对行者的记录,因此也有双重内涵。”活动最后,湘君引用著名作家阿来对这部书的点评,强调她透过一代代人的荒野足迹,同时更想追问生命意义、人与永恒。

“看似遥远疯狂,这些生命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像我们内心渴望远方又犹疑的那一部分。”致力把一个个不凡行者还原成真实的平凡人,湘君相信,在这部荒野之书中,除了见天地、见他人,读者更会看见的是自己。

IMG_0377.jpg

民间户外已逾40年之际,带着四代行者的远方故事,把书传递到更多读者手中,她像是走到漫漫旅程的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当一个个生命渴望燃烧,起身找寻自己的“活法”,真正的道路才开始了。”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