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变革,传统出版正加速向数字出版转型。其中,内容的迭代与经营的迭代宛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在重塑出版业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构建新的全媒体出版传播格局。

三联600.png

        内容迭代:由单一输出转向复合输出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内容生产方式由PGC、UGC向AIGC升级。对于传统出版业的转型而言,内容依旧是核心竞争力,但内容的输出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个优质的内容,要以多媒体、多形态、多向度的方式呈现。

《三联生活周刊》从2016年开始转型,持续探索以纸刊为核心,包含微信、微博、音频、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在内的全媒体出版传播格局。如《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先是纸刊的封面文章,然后开发成三联中读的爆款音频课,再转化为图书和优酷的视频产品。

在转型中,《三联生活周刊》的内容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由生产资讯向生产知识转型,主要有三个特征:原创、系统、潮流。

第一个特征“原创”:一流思想来自原创,原创内容不仅具有生命力,还是护城河。《三联生活周刊》90%的内容由记者原创。如果这些内容被衍生开发成图书等其他产品,记者还可获得版税收益。

第二个特征“系统”:专业、系统、深度地进行知识挖掘,展示知识图谱。《三联生活周刊》策划了《寻找夏朝》《诗意中国》等封面报道,三联中读策划《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看懂中国》等音频课程,重溯中华文明的源流,探索现代中国的发生与兴起,帮助读者构建系统、立体的中华文明历史演变的知识体系,既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主体性,又增强大国崛起时代的文化自信。

第三个特征“潮流”: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要关注时代的大趋势。《三联生活周刊》注重刻画时代的趋势与变革,关注变革中的事件、潮流、情绪及其重要转折,而不是简单地呈现个案。2020年初疫情爆发,《三联生活周刊》率先派出了3名记者奔赴现场,深入一线报道,累计推出了《武汉现场》《武汉会战》两篇封面文章报道和100多篇微信文章。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用客观、理性、有温度的报道关注抗“疫”,获得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奔赴现场的副主编后来获得全国“抗‘疫’三八红旗手”称号。《武汉现场》这期杂志单日销售10万册,微信单篇点击量最高达1400万+,微博涨粉600万+。

此外,内容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情绪价值,让用户的情绪与社会情绪、时代情绪、群体情绪发生共振,这样才可击中人心!近三年《三联生活周刊》的新媒体广告收入每年都超过1亿元,其中微信与视频广告关注青年人在爱情、婚姻、职场、生活中的痛点和热点,点击量基本都在10万+。去年推出的“北京大”视频系列,累计播放量达到1亿以上,还在今年入围了北京体育电影节优秀体育短片奖。

经营迭代:由产品运营转向价值运营

传统出版是单点思维,通过营销推广的最大化,追求单个品种的海量;数字出版是矩阵思维,通过不同平台的变现,追求内容价值的复利。因此,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要由产品运营转向价值运营。这涉及三个方面的升级:

1. 供应链升级即建立适合实体渠道、传统电商、直播电商、垂类平台、达人大V等不同分发渠道的产品供应链。

《三联生活周刊》在巩固传统订阅渠道的基础上,还在天猫、微信、抖音、垂类平台等构建了一个新媒体组合渠道。2021年纸刊销售逆势增长30%,每月平均印刷100万册,主要增量来自新的垂类平台。由于自有电商渠道运营能力提升,还掌握了渠道的定价权和折扣体系。

2. 价值链升级:即通过IP整合,让内容价值从“微笑曲线”的低中端向中高端升级。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个IP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带来的累计收入接近1500万元。记者小贝本来是为纸刊写书评,后来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了150多篇10万+文章,于是在三联中读开设了一个“写作训练营”音频课程,单价798元,销量1.2万份,带来收入近1000万元。

3. 品牌链升级:即需要根据目标人群与产品画像的不同,进行品牌延伸或者裂变,逐渐形成一个“众星拱月”的品牌链群,进而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三联生活周刊》已经塑造了一个新媒体品牌矩阵,包括:微信公众号粉丝600多万,每天生产3篇10万+文章;微博粉丝2300多万;三联中读在同行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盈利。此外,内部还探索“赛马”机制,鼓励创客化运营,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内部创业平台,帮助几位有创意、有项目的记者和编辑探索新型项目,打造了“三联人文城市奖”、《少年新知》杂志、“行读图书奖”、“三联生活实验室”等子品牌。

2022年,《三联生活周刊》实现营收2.4亿元,比2019年增长138%,其中数字化收入占比超过70%;利润近3500万元,比2019年增长350% ;成为全国传统期刊融合转型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成为首批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旗舰示范单位”。   

思考:构建全媒体出版传播格局的思考

内容是流量之本。好的内容是稀缺的,稀缺才有可能产生价值,产生大的流量。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永远要把生产优质的、稀缺的内容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内容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流量变现。

头部是生存之道。互联网时代,只有头部才能够生存。无论是在公域流量,还是在私域流量,要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对于传统内容生产商而言,成为头部的路径或可尝试“先公后私”,先通过链接超级平台,成为公域流量的头部;然后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成为新的细分市场头部。

危机是进化之锚。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没有永恒不变的风口,风口与潮流的迭代是常态。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今天领先并不意味明天还领先,没有一天是可以抱着枕头睡大觉的,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根据快速变化的世界与市场,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人才是创新之核。在融合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组织体系进行变革,最核心的是要培养一支新型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与经营的人才团队,尤其是要发挥好主编作为团队领军人物的作用。历史上,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是因为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制度,由此点燃了发明创造的热情。林肯说过一句名言:“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对于新型人才团队的培养,既需要理想、激情、使命,也需要机制、激励与包容。

本文作者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

(本文编辑:赵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