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成人世界里的乌托邦,是情怀的寄托。在儿童诗歌这一隅天地之间更是包罗万物,充满想象。童诗就像是太阳的光芒一般,明亮而温暖地照进孩子们的心田。这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太阳童诗馆”的品牌立意。在图书市场,童诗一直是小众类别,近年来,随着读者阅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有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诉求和更为多样化的需要。“小太阳童诗馆”经过十多年的经营,不仅得到了家长们的青睐和信任,也在童诗创作界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与我们相熟的巩孺萍老师,是一个喜欢写诗,能写童诗的作家。她对“小太阳童诗馆”这个品牌有着非常深的情感。在《十一只麻雀学写诗》出版之后,我们和巩孺萍老师时常交流选题,希望能够再策划一系列优质有趣的童诗选题。一次,巩老师对我说:“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写写身边的自然。我儿子经常蹲在小花园里观察植物,还常常问我,‘这是什么植物呀?’我觉得这个选题好,我们一起谋划谋划。”于是,我们有了第二次合作,有了这本《给孩子的草叶集》。
巩孺萍/著,杨佩琪/绘;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5月
一场与自然的对话,诗心的汇通
当作家把目光从远方拉回到这些小小的植物上,用童心去描述这些植物界的精灵时,就如同看见那个童年的自己。在创作这些诗歌时,巩老师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她开始在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回味起妈妈在面条里加的那一把野苋菜的香气,回忆起小院后面狂野生长的荠菜,还有放学后田野里的牛筋草和蒲公英。回忆在涌动,但似乎一开始创作的时候是没有“抓手”的,巩老师不断观察和揣摩,终于找到了切入口:一是从植物的外形入手,比如狗尾草、半边莲、鼠尾草、龟背竹;二是从植物的生长特点入手,比如车前草、睡莲、蒲公英、雪莲花;三是从植物的作用入手,比如芦苇、薄荷、捕蝇草;四是从植物的名称入手,比如金银花、鸡蛋花、篝火花、铜钱草。写作中,她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编织了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让这些植物更加形象鲜活、生动可爱。
历时两年的创作,诗歌有了,但这100首诗歌如何分门别类归入不同的章节呢?用季节,用南北方来分类,似乎都和“孩子气”沾不上边,太过于科普属性。后来,我建议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来区分,孩子们来到这些情境中,能产生联想,想起读过的诗歌,认识过这个植物,能够对诗歌有感觉。于是就有了“田野里的花草”“河边和水里的花草”“山上和林中的花草”“园子里的花草”。
维柯说,“诗的功能”是把“整个心灵沉浸到感官里去”。感觉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基础,他们往往依靠具体的感觉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来感知世界,而诗的语言本身包含着形状、声音、色彩、温度、味道等特质,能够同时刺激人的几种感觉器官,从而使心灵发生震颤,情感产生共鸣。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生的小诗人,他们的眼睛能洞察到世界上许多渺小的存在。他们纯净的心灵能感悟到这些诗歌中的情感,感悟到那一株株草叶的情感故事。
生硬的科普知识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更何况这些科普知识要融入给小朋友阅读的童诗里。于是,一个个关于植物的小秘密被巩老师悄悄地藏在了一首首小诗里。你看那律动的舞草,什么时候会开始摇摆呢?哦,原来是在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这个“美丽月见草”居然和“月见草”差不多的名字,怎么会有不一样的作息呢?一个全天上班,一个只上晚班。这样有趣的知识,让孩子在读诗歌的时候一下子就记住了。
作品完成了,那插画怎么办呢?抽象唯美的画风是不适合这本诗集的,我们希望让孩子一边读诗,一边能够认识植物,因此需要更真实具象的插画形式。摄影图片能解决这个问题,但缺乏诗意。既然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位技术娴熟,既能写实创作,也能够葆有诗意的插画作者。我们试了好几位画手,试稿的效果一直不太满意。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杨佩琪老师。虽然她此前没有创作过如此大体量的写实植物的诗歌作品,但她很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尝试。通过几次不同画风的试稿,我们最后确定了现在呈现出来的版本。为了更好地创作,杨老师在周末常常带着孩子走进草地,爬上小山,去观察植物,感受植物在自然生长环境下的生长曲线与色彩变化。100首诗歌,100种植物,不仅仅画植物还要融入诗歌的内容素材,这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最终在180天后,杨老师完成了100首草叶诗歌作品的创作。
当完成全部的创作之后,我们联系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梅博士,请她对这本书的植物科普内容进行把关。李梅博士认真细致地审阅了这本书的诗歌文字,也对绘画的细节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每一个意见后面都备注了图鉴的实拍图,还叮嘱我们等画家改完,还要再发给她审阅一下。
解读藏在童诗中的秘密,传递童真童趣
从图书的版式,到封面设计,我们前后调整了五六稿,初心就是希望读者一看到书,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诗集,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它。因此我们在封面的花草插画中“藏”了几个小人儿。悄悄地把童真、童趣、童心传递给孩子们。
在完成全部的审校工作之后,我们打样寄给金波老师,希望他能为诗歌的内容创作再提提意见。80多岁的金波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我们。他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新巧”:“新”是让他这位爱花养花之人重新认识了很多花草,“巧”是作家还在诗歌中蕴含了非常巧妙地表达。为了宣传这本书,他拍摄了长达3分钟的分享视频。图书出版后,朱永新教授、曹福亮院士都为这本书作了推荐。这些都是对这本书的肯定。为了让孩子们和老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诗,我们邀请了“百班千人”阅读活动的李祖文老师为全书撰写了导读。李老师以《童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为题,充分解构了童诗中的文法结构,让孩子能更好地读诗。
惠特曼的《草叶集》诞生于1855年,诗歌奔腾壮阔,大气飞扬,豪放不羁。我们也希望借由这份自由不羁的风,带着孩子们奔跑在广阔的自然天地。文本中的每一个浅语,是那样的轻巧,却又充满力量,作家用烂漫和天真的言语去装点孩子们的童年。
从一草一木的诗意出发,扬帆启航
图书出版后,我们开始进行营销工作,主要集中于传统渠道的宣讲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在传统渠道,我们通过面对面宣讲,能收到读者最直接的反馈;在新媒体平台,我们用直播、达人导购等形式去触及海量目标用户。我们收集了一些线下的活动素材,拍摄了一些短视频,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做宣传推广。
2023年8月中旬,李祖文老师为这套书做了一场线上导读分享课,不仅收获了许多小读者的反馈,还收获了许多一线老师的好评。
在《给孩子的草叶集》获得大家的一致喜爱后,我们又策划了一个系列的相关选题。大自然是一个宝库,它本就是一首百读不厌的诗歌,通过作家的妙笔把更多的自然生态用孩子们听得懂,喜欢听的浅语,慢慢说给孩子们听。
未来,童诗这个品类的图书产品仍然值得我们精耕细作。“科普童诗”这个主题将会是一个有生命力、有活力、有价值的文学选题。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