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立2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六点图书”已出版1000多种图书。这个不超过10人的出版团队,不为迎合市场而做书,但推出的学术书却本本“双效”兼收:进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中国好书”奖,单品累计销量近20万册……“六点图书”已然成为国内公认的知名学术出版品牌。

在业内,似乎都默认学术出版与畅销二字“绝缘”。连这个品牌的编辑都说,如果要用畅销书衡量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失败”一定大于“成功”。这样一个不追逐实洋数字,也不苛求加印数量的学术品牌,已经出版了1000多种图书。不知不觉间,竟也累积了一批重磅图书、常版书,如:进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中国学术编年》《中国现代学术编年》;获得多项媒体荣誉、进入各大图书推荐榜单的《教化》《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国王的两个身体》;获得上海图书奖提名奖的艺术类经典《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论巴赫》,其中《古典风格》还获得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累计销量近20万册的《返璞归真》,近10万册的《四种爱》《魔鬼家书》,还有自出版以来,每年销量都保持在5000册以上,累计销量已超过10万册的《笔记大自然》……

1702530951518090684.jpg

《中国学术编年》

1702530980086004664.jpg

《中国现代学术编年》

1702531020453067647.jpg

《教化》

华东师大社的优秀学术出版品牌——“六点图书”正在不断成长、壮大,旗下拥有“经典与解释”“轻与重”“快与慢”“六点音乐”“六点评论”“六点诗丛”“六点私人词典”等多个子书系……一个不超过10人的出版团队,在同行看似执拗的坚持下,迎来了自己的第20年。

不迎合市场,带着问题意识去做书

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说:“这个学术出版品牌,我们并不希望它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趣味,去做好读好卖的书,而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做书。”

在六点分社,编辑们都清楚,同样是做出版,如果选择做学术图书,自己更要坐得了冷板凳。“一年下来,干了不少事大都不为人知也是常态。但我们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六点’在干什么。”

“学术图书永远都是小众的,‘六点图书’的书本身自带门槛。这并不是读书人的清高,而是现实。”华东师大社六点分社社长高建红说,从创立之初,“六点图书”便希望自己能在思想光谱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回到原点,以静制动,拒绝流行时尚或消费主义。不管学界和外界如何评论,六点始终坚持不仅要做有问题意识的选题,还要有中国学人自己的立场。

作为“六点”的第一个书系,“经典与解释”便将这点初心体现得淋漓尽致。2000年,“六点图书”创始人倪为国和甘阳、刘小枫等学者商议出版丛书。那时,在美国苦修10年、第一次回国的甘阳说打算做一套“西学源流”;刘小枫则想做一套“经典与解释”,涵养自己的同时也能填补学界的空白。这便是“经典与解释”书系的起点。后来据“经典与解释”主编刘小枫回忆,当时他并未和甘阳事先商量,都只是临时说起。“复兴古典学”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心愿,也是“六点图书”出发的原点。

之所以从“古典”入手,是因为在“六点图书”看来,经典诠释是引导哲学写作、激发学术思想的一种重要途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曾说过,“我们总在强调原创,但离开了经典,是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原创的,尤其对于哲学等学科来说。”刘小枫也表明,“六点图书”要做的古典,“经典与解释”要复兴的古典,“是从中国的立场出发,以西方文艺复兴为鉴,不能切开现代中国与古代智慧的关联。这也是‘经典与解释’这套书进行下去的动力。”于是,“经典与解释”有了“施特劳斯讲学录”系列、“笺注本尼采作品集”系列、“中国传统”系列……每一本书都在回扣出发时的心。迄今为止,该书系已累计出版学术图书逾600种,其中,华东师大社出版的有200余种,在学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1702531068092095076.jpg

“经典与解释”书系部分作品

正如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所说,学术出版是大学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六点图书”要做的正是国内无可替代的学术品牌。

随着步伐越走越坚,“六点图书”逐渐有能力和精力重点关注中国问题。从原创学术出发,“六点评论”系列在2011年正式创立。该系列不仅出版了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老一辈学者的著作,也关注“80后”作者的作品,出版了傅正的《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陈斯一的《荷马史诗与英雄悲剧》等。高建红介绍,目前该系列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已出韩文版,《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获得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孔学古微》获得“2015中国好书奖”。“六点评论”口碑的建立和影响的扩大,让不少青年作者也开始主动向“六点”投稿。

1702531095820036545.jpg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1702531125269043713.jpg

《孔学古微》

秉持着“不多、不杂,在单纯中求丰满”的理念,“六点图书”在2012年推出至今为止规模第二大的书系——“轻与重”,该书系至今已出版91种图书。据高建红介绍,该书系以译介法文图书为主,“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同时,这套书系以essai(随笔)这类清新且古典的书写文本为主,因而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与喜爱。2023年,“轻与重”书系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图书品牌”。

7.jpg

厚积薄发,“六点图书”20年发展之路

据“六点图书”创始人倪为国回忆,品牌创立初期,因为读者小众,不太迎合市场,初期出版的图书普遍印数不多,最初每年也只有能力出版10余种图书。经过20年的发展,“六点图书”现已经出版了1000多种图书。

华东师大社则为“六点图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阳光”与宽松的“土壤”——不考核经济效益,就是希望他们在无市场压力的环境下,实现出好书、出精品的目的。华东师大社坚信,“六点图书”能通过自身“造血”功能,做好长(常)版书。

“除了特别受欢迎的‘C.S.路易斯’系列,我们的‘法兰西经典’系列目前已经出版了7种,每种都实现了加印,其中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拉康的《拉康选集》、保罗·利科的《记忆,历史,遗忘》销量都在1万册以上。”高建红介绍道,“六点音乐”系列中的《古典风格》《论巴赫》以及《统治史》《国王的两个身体》《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等书的印数也都达到了数万册。在当前大环境下,‘六点图书’的不少品种的确可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

1702531218148098620.png

《差异与重复》《拉康选集》

1702531243193043520.jpg

《论巴赫》

而一些热点事件的发生,也让“六点图书”得到了更多媒体和读者的关注。“比如俄乌战争爆发后,我们的《地缘政治学的世界》《文明世界的战争》等图书在许多平台都得到了热议。”高建红补充道。

1702531298641098921.jpg

《文明世界的战争》

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认为,做高水平学术出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专业的编辑队伍。“尤其是做学术类图书出版,更加考验编辑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学术判断能力、学术对话能力。”

“六点图书”有一支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多年来积累了宽广的学术眼光和稳定的出版水平。在“六点图书”,每个书系的主编不仅会严格把关“出哪方面的书,分成哪些子系列,具体选书篇目有哪些,选哪些作者的书,选何种背景的译者”这些问题,更是为书系的论文和译文(同时适用于专著和译著)制定了详细的格式规范。

“六点图书”的编辑说,“在每一份校样上,不仅有主编标注的细节修改,还会附言让我注意改稿问题。”编辑通过反复审读和推敲逐渐做到学术初稿有的放矢,通过和作者/译者、主编之间频繁的交流也逐渐有了通盘把握全书的意识。

编辑间的相互配合、不断进步成为常态,有时候,一本书特别是丛书的封面设计,不仅要责编亲力亲为,还要经过主编、设计师与编辑团队的多次讨论,在修改数稿后才会确定最后的方案,“轻与重”丛书的封面就先后设计了7稿。

编辑的天然职责:发现作者,培育作者

“六点图书”非常重视发掘和培养作/译者,尤其是年轻的作/译者。作为对编辑培训的重点之一,六点分社希望自己的编辑不要光埋头做书,更重要的是发现作者,培养作者。

据高建红回忆,在十多年前,六点分社听说上海大学有个本科二年级学生顾枝鹰用拉丁文翻译了古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第一卷并作了详尽的注释,“我们在他本科毕业时出版了他翻译的《高卢战记》第一卷,并推荐他到北京去攻读硕士和博士,其间,我们还出版了他主持翻译的《拉丁语语法新编》《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以及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等古典学书籍。”而当初青涩的顾枝鹰现如今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录用。

1702531343083063267.jpg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

顾枝鹰并不是个例,早年间,一个叫陈早的年轻人联系六点分社,说想从德文翻译里尔克的小说《布里格手记》,虽然当时国内已有中译本,但“六点图书”还是出版了她的新译本。陈早有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硕连读的经历,弃医从文后自学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她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里尔克的小说《布里格手记》,在编辑眼中,这可是千里难觅的译者。2022~2023年,“六点图书”先后推出陈早译/著/疏的《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翻译的奥地利小说《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等书。陈早还翻译了《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等作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陈早翻译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成为德语文学翻译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702531369561085476.jpg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

1702531395823052003.jpg

《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

“六点图书”还大胆出版过仅有初中学历的胡不归的《读陶渊明集札记》,作品一问世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位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家的遗作——《论语原始》也排进了2024年的出版计划。

“因为有作者,才会有作品,进而有读者,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花时间培养年轻的、有潜力的作者。”高建红说。

“破圈”突围,学术书尝试融入新型营销环境

“六点图书”品牌创立20年来,已策划了十几个子书系,不仅有美誉度极高的“经典与解释”“轻与重”“快与慢”等,也有“六点评论”“六点音乐”“欧诺弥亚译丛”“剑与犁译丛”“十八世纪研究”“六点诗丛”“六点私人词典”“法兰西经典”“六点非洲系列”等书系品牌,每年出版学术类新书40多种。

在外界看来,“六点图书”选题和品质在国内均属上乘,已是国内公认的知名学术出版品牌。但是,近年来由于大量独立书店的倒闭和图书馆配市场的萎缩,学术图书的生存愈显艰难。学术图书的首印数不断下降,电商折扣也极大地压缩了出版社的利润空间。

面对外部大环境,华东师大社也在不断尝试“破圈突围”。

一方面,六点分社仍在不断优化选题结构,希望能够逐步完成“六点图书”品牌由引进版图书为主向原创学术书为主的转向。准备近10年的“六点辞条”系列,在2023年11月与读者见面。据高建红介绍,“该系列的学术旨趣在于清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关键词语或核心概念的光谱,让中国学人知晓我们脚下之路的方向所在。”此外,“六点图书”还在筹划一个世界史书系。这套世界史书系将为中国学人“重写世界史”做准备,所积累的选题也会坚持“六点图书”一贯的学术追求和品牌调性。

另一方面,出版社的编辑、营销、发行团队也在不断加大对学术图书的宣传和营销力度。计划从以“两微”为主的宣传路径,逐步延伸到短视频、社群营销渠道,使学术书能更好地融入到新型营销环境中。

“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六点,军事术语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希望“六点图书”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坚持自身定位和方向。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