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是一部清新扑鼻,让人震撼的儿童作品。作者用流畅轻快、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了一个叫陈晴朗的北京男孩的生活样貌,真实形象地塑造出新时代大都市儿童的形象,让人一览难忘,感触良多。

陈晴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当下的北京男孩,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妈妈是出版社编辑,爸爸是律师,他们通过读书上大学在北京落脚,对孩子信奉“爱的教育”。开明的家庭氛围、浓郁的爱的气息让陈晴朗成长为一个单纯善良,富有爱心、勇气和责任的小小男子汉。他热爱读书,热爱科学,热爱探索。他视大科学家钱学森为“偶像”,能组装机器人,还能进行小“发明”。而大都市的成长环境让他眼界开阔,见多识广,他去科技馆进行太空探索,暑假去参加航天夏令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卫星发射,对航天知识极其熟稔……而他又生活在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雄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他的家就在故宫旁边,妈妈就在故宫工作,于是他在对象征未来的星空宇宙进行无穷探索的同时,又与历史和传统亲密接触。他热爱“国宝”,并当了故宫的小志愿者,为游客讲解故宫知识……如此,一个勾连了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此处与他乡的当下都市少年儿童的形象(更确切说是当今北京孩子的形象)就清晰地浮出水面,鲜活地走上舞台。

天4.png

作者:杨雅莲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儿童文学的核心要义是描写儿童的生活,揭示儿童心理,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精神营养。但我们对当下孩子生活情态的描摹并不充分,尤其对当今都市孩子的描写,笔触似乎与他们真实的生活存在一定隔膜。具有浓郁的当下气息和鲜活的时代特质的城市孩童形象是广大少年儿童读者和整个儿童文学界一直在翘首期盼的。作者杨雅莲女士关注儿童文学领域多年,或许正是职业敏感促使她创作了这样一部极具当下感、时代感的儿童小说,而扎实的生活积淀又给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我们在阅读《晴朗的天空》时,会感到一股新鲜的风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身心愉悦。可以这样说,《晴朗的天空》是在“今天”写作的一部儿童小说,是一部写作“今天”的孩子的小说,也是一部为“今天”的孩子写作的小说。

正如小主人公的名字叫“晴朗”,他的性格、生活也是晴朗居多、阴云偏少。作品的基调明丽清朗,灵动向上,配以作者轻盈、流畅、幽默的文字,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场景得以形象逼真地搭建起来。比如,小女孩嘉灿为了把飞到大树上的沙包拿下来,爬到了高高的树枝上。嘉灿的妈妈吓坏了,让嘉灿“快点给我下来”,于是嘉灿噌噌噌往下退,她的妈妈又大喊:“你慢点!”这时嘉灿问妈妈:“到底是快点还是慢点?”孩童单纯又顽皮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再比如,男孩锦宁“吐槽”爸爸,一到周末就拉着锦宁一起睡懒觉,锦宁爸爸的理由是,如果锦宁起床了,锦宁的妈妈会数落他“连小孩子都不如”。这种充满生活质感的“幽默”和“温馨”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让读者会心一笑。

陈晴朗和他的小伙伴们沐浴在北京明媚灿烂的阳光下,快乐地成长。通过“阅读”他们的生活,我们会赫然发现,我们惯常以为的可能“贴近”儿童生活的诸多写作“母题”或许恰恰已经不再成立,比如“贫富差距”,比如“城乡差异”,比如“地域隔阂”……陈晴朗和小伙伴们生活在物质充裕年代,“贫富差距”对他们的冲击远没有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大。比如,暑假来临,晴朗的小伙伴们选择了丰富多元的度假方式,有的去农村老家,有的去参加公益活动,有的去参加航空夏令营,无所谓孰优孰劣之分。最格格不入的是课余时间被妈妈用做题和兴趣班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小女孩心悦。敦煌男孩天宇的爸爸是在故宫工作的一名工匠,但这个故事的走向也极具新鲜的时代气息:天宇并不是我们惯常印象中的农村男孩形象,相反,他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能很快跟天宇一家和谐相处,他的爷爷也会不辞辛苦地带他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宇宙飞船的发射。天宇开朗、大气、自信、坚定,他跟晴朗一样,畅想着未来广阔的天空,并且一点点为了梦想而努力着。

社会的极大繁荣和发展拉平了不同家庭、地域、生活环境孩子生活的褶皱。作家如何敏锐地发现这些变化,并及时调整写作的笔触、观察的方式和思考的维度,《晴朗的天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晴朗的天空》给我们的另一个巨大启示,我想或许是“知识性写作”。阅读《晴朗的天空》,就像在阅读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关于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别看晴朗只有八九岁,却满腹经纶,非常了得,他对航天知识信手拈来,对“神舟”诸位宇航员了如指掌。而借助晴朗的妈妈,唐诗、国宝、文物、莫高窟壁画等知识在作品中铺展开来。这些知识就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在作品中俯拾即是,小读者们能在阅读中极大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当今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储备非比寻常,作家该用什么样的写作让见多识广的他们真正“折服”,真正喜欢?一味靠天马行空地“编故事”还行得通吗?增大作品的知识含量,在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猎奇”的喜悦和“汲取知识”的收获,我想,或许不失为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晴朗的天空》在当今少年儿童文学形象坐标轴中找到了一个精准的坐标,给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值得写作者思考。

(本文编辑:李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