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手账怎么做才能兼具“颜值”与价值?时代华语出品的《敦煌手账》不仅好看,还真“有点东西”,但它的出版竟耗时将近20个月,花这么大力气做一个“本子”,值吗?
来自大脑的尖锐爆鸣
赶在2023年的尾巴,日思夜想的《敦煌手账》终于上市了。拿到摄影师大茶传来的实拍后,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发出一阵“尖锐爆鸣声”——“好看!好好看!太好看了!”
《敦煌手账》;季羡林/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时代华语 出品;2023年11月
突然想起汪曾祺老爷子一篇泰山游记里的话,他说,“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虽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赞美,但自己转身就去朋友圈炫耀“成品比想象中还美”,以及“想法能落地的感觉很爽”。
不过最初(2022年3月底)我并没有想到,“敦煌手账”这个项目居然一做就将近20个月——太慢了。要换成一本散文书,做这么慢我就“死定了”。
当我把策划草案发过去之后,平司令非常慷慨地给我分享了她的脑洞——
当时我内心OS:认真的么?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做一个“本子”
这个问题贯穿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在手账本上市后,我收到过不止一位朋友的问题:“为什么花大力气却只做一个‘本子’”?
往大了说,我觉得出版物不一定非得是主流的纸质图书或音像制品。“手账”这个东西自带一种年轻、开放的特质,它可以通过很轻盈的方式承载住具有高关联性、高附加值或强收藏性的内容。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图书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重量级的“敦煌画册”“敦煌艺术鉴赏”之类的学术研究型图册存在,历史厚重感不言而喻,拿在手上“沉了点”。
而电商平台上的大多是通过敦煌壁画来设计封面,并以此为卖点进行售卖。好看是好看,但我会觉得这种类型的纸制品又过于“轻薄”了。翻开封面,里面什么都没有。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敦煌手账》必做的理由之一。
何况手账文化在国内已经逐渐形成规模,近几年也有不少出版公司都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手账本。“手账出版”其实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拓展的新兴领域。
往小了说,现在打开各种社交平台,“晒手账”是很多年轻人新潮和表达个性的方式之一。也许会有朋友想问,为什么是“手账”呢?“敦煌”这个IP不是可以和更有趣的点结合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自己喜欢“手账”。我还属于那种会因为纸张厚实舒服或者文具品好看,就忍不住写很多字的人。对我来说,做手账是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提醒自己就算再忙,也不要忘记感受生活。
每一次打开手账本都会让自己很开心。记录、拼贴。本子的每一次细微“膨胀”,都会让干瘪无趣的生活看上去仿佛“饱满”了起来。
所以我立项手账纯属“夹带私货”。万物皆可“手账”。
在我心里,“手账”可以打破“书”和“人”之间的壁垒,去除二者之间因大段铅字而拉起的防护线——也就是距离感。一本有内容的“手账”,读者可以主动创造,流动记录。
至于为什么首选“敦煌”?我想没有人不会被它的风华绝代所折服吧,这个地方早就成为很多人心驰神往的朝圣之地。它不仅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的地方”榜单上名列前茅,而且这个“方寸绿洲地”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等文明历史的积淀。
敦煌的美不通约,它自成一套体系。敦煌壁画绵延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一千年间的艺术审美,从北朝一直到元代,几乎没有断绝。所以通过敦煌壁画来部分展示敦煌艺术,我觉得很棒。
“如果你不能远行,我们把敦煌带回给你。”文案表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确实希望能把“敦煌”和“手账”结合起来,叠个双buff。
菩萨、佛陀、飞天、藻井、纹样、宴会、乐器、建筑、民俗、瑞兽——把这些细节(元素)放到本子上一定绝美。东方美学的古朴瑰丽加上书写带来的亲近感,我感觉二者一定可以碰撞出火花。
任何选题都要预设渠道方向
但2022年5月底立项成功后,我碰到了第一个方向性的问题,甚至为了确定这个方向,我尝试了好几种路子。
第一,一提到“敦煌”,相信大多读者都会把与它相关的纸质出版物,和那种可收藏、供鉴赏的,一个“高大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哪个平台既爱好精致、重工、权威又个性化的商品呢?摩点众筹。
于是在2022年和2023年,平司令和徐总分别带我去摩点开会,和对方商务老师聊了聊这个“敦煌手账”众筹的可能性。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吭哧吭哧做了这个项目的PPT。
但是,这条路子最后还是没走成——不怕大家笑话,第一回讲完PPT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已经有了页面上众筹金额蹿到N位数的美好画面。
可“众筹”和“出版”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前者需要权威背书(典藏)、完全个性化定制(独一无二)、极高颜值、预热加预售期近40天、众筹结束后保价90天(限价期长达4个月)等条件。
加之前期所涉及的巨额工作量一个人难以承担,于是走出摩点办公大楼的那一刻,我亲手灭了那个美好画面。“敦煌手账”这种偏轻量级的产品并不适合在这个特殊平台发起众筹(毕竟,要是不成功,前期的活儿就约等于白干)。
第二,近两年有关“敦煌”的纸质出版物其实大多都是在公众号首发进行宣传销售的。我也考虑过是否需要提前对接头部公众号进行定制。
首先“私域流量”嘛,总是会比自然流量的受众更精确;其次公众号平均能消化多少量是可以预估的,印数便能据此进行合理推测。
但是,问题又来了。公众号宣传、销售一件产品是需要强文化属性或稳定的故事内核做背景支撑的,且客单价越高越好(利润空间就越大)。
可是,我最初设想的是:希望“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敦煌”,因此“敦煌手账”应该是亲近人的。简单来说就是——加图,该写写,该画画,该拼贴拼贴。要那么多字干什么。
所以这条路也没通。
听起来“应该亲近人”没毛病吧?
但某天我和同事聊这个“手账”颜值会有多高,设计会有多好的时候,同事的一句话让我愣住了。他说,“你如果没有文字内容支撑,这个东西做出来和你瞧不上的‘薄本子’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感觉二者能碰撞出火花”只是“感觉”,该做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还是不能少。比如,国内图书市场上已出版的手账有哪些(是否有书号);装帧形式有哪些;设计主题是偏国风还是现代;定价以及在各渠道的折扣如何等。
所以后来在和设计师雷思沟通的时候,我不得不摒弃“小众”这个属性,推翻之前想当然“几张壁画素材轻轻巧巧印上去”的想法等,而重新捡起具有一定质感的文字、精细的图案和舒展的版式设计。
要做的,不是自己内心偏好的小众手账,而是“有点东西”的敦煌手账。
这里必须提一件很好玩的事。记得为了手账本的调研,平司令从中国台湾带回来将近1000块钱的手账本(最后都被大家愉快地平分了)!空书脊的想法就是从我拿到手的这个本子上得来的(喜滋滋)。
漫天神佛、岁时节令、人间烟火、瑞兽吉兆、田间耕种、婚丧嫁娶、奏乐跳舞、煮酒饮茶……一句话,敦煌壁画包罗万象。而怎样进行图文搭配,让二者结合到一处时没有分割感,这很重要。
和雷思沟通后,我们计划用“总—分”的形式,从季羡林《在敦煌》起始,用《鹿王本生图》(堪称莫高窟内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搭配起来就很好。
再通过12个独立的月份板块进行分割与串联,开篇左侧图加右侧月份,配上主题诗词及其出处。后页跟上“月度计划”和“每周计划”,中间的白页图文结合以供手写。
白页部分的选图从清晰度、美观度等多个方面考量,把不错的元素或局部抠出来灵活使用。不过这又涉及版面设计,所以除了设计整体规划,我还附带整理了一个植物手账的翻翻看。
但说真的,图很不好选。
首先得根据年代(北凉—中唐)把《敦煌壁画全集图录》中的图过一遍,同时留意壁画内含的线条、颜色、局部,预估后期调整的难易程度等,初筛一部分素材。还要考虑白页场景是否需要生活化、细节化等。
为此我写了份“图片说明”。
记得当初为了获取一点选图灵感,2022年9月,平司令和我特地跑去看敦煌大展,近距离观察“敦煌壁画”中那些有趣的细节。
洗漱
不得不说,看展是很能带来灵感和莫名的信念的。我觉得人们会更偏爱接地气的“敦煌手账”的,因为它能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连结。而且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许多生活,大多能在壁画中找到踪迹。偶有几幅庄严的菩萨相穿插其中,就很好。于是我忽然有种强烈的直觉,最初的想法是可执行的!
而文字部分,纯靠搜索、整理和校对。杨慎的《敦煌乐》、耶律楚材的《过阴山和人韵》、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孟浩然、苏轼、辛弃疾、岑参、王维、王昌龄、李白、陆游……
在整理前人对“敦煌”的诗词以及印象文字时,愈发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浩瀚和它在时间长河留下的痕迹。
出版细节碎碎念
(1)质检:被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么多白页?(质检老师是笑着问的)
(2)图注:关于“是否每一张图都需要标注来源or根据情况而定”修改了好几遍pdf,最终决定根据跨页设计情况而定。
(3)词句:找原书或权威出处进行核对(古诗词也是)。
(4)文案:不能太“敦煌”,也不能太矫情,不然就显得很俗了。
(5)封面:一开始雷思做得比较简约,视觉上强化了“本子”的概念;后来尝试用AI创作,结合内页佛像元素来设计;我们不约而同地卡壳了一段时间后,干脆选择从头来过。于是,味道对了。
(6)用纸:没有为了省钱用轻型纸!没有!100g纯质纸书写体验感满分!甚至就连封面都选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纸张打样看效果。
(7)装帧:裸脊锁线加空书脊的装帧有点复杂,但效果是好的,可180°平摊,方便书写(嗯,只是算成本的时候皱了下眉)。
(8)校对:2023年7月收到了出版社的退改信(心惊胆战),尝试了几次电话沟通和修改稿件,最终在8月收到了同意发稿的通知。
轻微失语以及鞠躬
需要感恩的人很多。鞠躬。写到这里太激动了导致轻微失语(手出汗了)。在这里展示一下周围人的喜欢——
最后——在四序即将更替的时候,用这本《敦煌手账》来开启对新年的想象,真的再好不过了。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