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市当月即加印,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新人新作来说可喜可贺,对于出版团队来说更是一场收获颇丰的“冒险之旅”。面对新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该推书还是推作者?新经典营销团队“既要做书,也要做作者”的策略让编辑、营销、作者、平台实现了共赢。

对于大多数出版机构来说,新人+新作往往意味着“实验”和“冒险”。当不少编辑和营销都“背”上码洋任务的时候,可能更不会选择新人新作的项目。但出版终究还是“以人为中心的出版”,这个“人”不仅有读者,还有作者和编辑,而在市场考量的标准之外,文本中的情感支持和生活帮助对于所有人同样重要。

《最小的海》便是凭借文本的魅力,将作者、编辑、营销、平台紧紧凝在一起,在新人作家并没有多少原始流量的前提下,这本国内原创文学新作实现了上市当月即加印。

1.jpg

《最小的海》;叶昕昀/著;新星出版社,新经典 出品;2023年10月

在“加印”二字背后,新人编辑圆了自己做原创文学的梦想;新锐作者凭借3篇“笔记”,小红书账号粉丝迅速破千,从此收获了一个读者自由交流的窗口;营销编辑一咬牙,决定“做作者,也做作品”,踏出了一条量身定制的策划小径;而平台也看到了青年作者与流量合作实现“双赢”的可能……所有人在完成考核“任务”的同时,更体验了一把独立思考和感受世界的“爽”。而这一切,都要从三年前说起。

当新人编辑遇到“梦中情作”

2021年的春天,在新经典文化(简称“新经典”)刚做了一年编辑的颜和第一次读到叶昕昀的小说,“当时只知道是余华老师推荐的一位很年轻的作者,还没出过书,需要大家一起评估一下。”而其中被余华力赞的短篇——《孔雀》颇为惊艳,反反复复,颜和看了很多遍,第一眼的惊喜也越刻越深。

“至今,我都还记得她笔下的每个场景,尤其是这段,更是直接‘击中’了我:‘孔雀意识到入侵,往后退,它萎缩的右腿落在地上,右半边身子大幅倾斜,左腿立刻向后迈一步,将身子稳住。’寥寥几笔,脆弱、不安的感觉让我心里惊了一下。”

小说开篇,颜和就能感觉到这位新人作家的笔法锋利精准,“残疾”孔雀急着稳住身形的场景如电影画面般浮现在眼前。她在叶昕昀的文字中读出了一种“古典”气质:不同于一些国内同辈作家对“自我”“存在”的先锋探讨、对传统的反叛或解构,叶昕昀有一种扎实的沉稳,贴近地面、直入生活深处。这种气息深深吸引着颜和。当时颜和只是参与读稿,便把文字激起的涟漪说个不停。好在坐在斜后方的主编没有嫌弃。

“做原创书,和作者一起成长——我想大多数编辑应该都有这种愿望。读完以后我就想,如果我能做她的编辑就好了。”当然,这只是颜和的“想想而已”,只做过引进书的她,没指望这次能圆了自己做原创文学的梦想。

在叶昕昀继续完成其他短篇的日子里,颜和与《孔雀》断了联系。直到2022年底,叶昕昀完成了8部短篇,公司正式将小说集的出版提上日程。直到现在,颜和都觉得自己相当幸运,因为那时主编找到她,希望她能担任这部作品的责编。就好像和失踪已久的箭头,重新连上了线,终于得偿所愿。

拿到完整的初稿时,这位新人作家又一次给了颜和惊喜。8篇小说风格不一,“她没有重复自己,也没有让文字变得同质化。”

通读完初稿以后,颜和和主编并没有着急在稿子上开展具体的编校工作,而是结合总体的阅读体验,考虑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把团队的设想和建议都梳理出来,先约作者来公司面谈,双方达成合意之后再做调整。这些反复讨论的过程后来出现在叶昕昀的一篇自述中,她写道:“她们对于小说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觉,更珍贵的是,她们愿意在我需要的时候及时地给出建议,当她们认真地告诉我小说中哪里不好的时候,我先是惊讶于她们的直接,接着便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的责编而感到开心。”

其实颜和也是忐忑的,照片中作者的气场强大而沉稳,沟通会顺畅吗?自己能给出有效的建议吗?但当第一次和叶昕昀面对面讨论修改意见时,“她特别坦率直接,对于我们提出的每个建议,觉得认可的就会立刻采纳,觉得没能说服她的,就会仔细问清背后的原因,我们就把编辑角度的考量讲出来,反复沟通。我们是在客观地讨论文本本身,她也会不带情绪地去做调整。”

2.jpg

叶昕昀

根据出版团队给出的建议,作者很快给出了二稿,确认完每一处修改后,颜和才开始了逐字的编校工作。“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碰到没把握的地方,就会不断和作者确认她写作时的考虑是什么,一个字一个词都反复推敲要不要改,所以这一步是所有环节中花了最长时间的。”

最好的小说集,会是什么样子?

8篇风格不一的短篇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畅快淋漓,但对责编来说,找到其中的共性无疑变得更艰难了。“但我们总要给读者一个第一‘印象’,这不仅是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关键,也是我们出版、营销工作时的锚点。”

当纸质稿件的页边都磨出毛的时候,颜和发现,在平实强劲的对话和充满张力的情节背后,作者很喜欢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叶昕昀尤其喜欢写‘非典型’的人际关系。”

“她笔下的人际关系往往有一些不那么美好,甚至偏‘幽暗’的元素。而作者又能将其中发生的拉扯完整传达给读者。这些拉扯不是指情节层面上的,而是小说人物内心的‘惊涛骇浪’,但表面上却不见风烟。”加上作者独到的细腻描写,自然而然地营造出电影一般的画面感,颜和觉得,这部作品集更适合内敛而沉静的基调,而不是新锐作家常用的张扬热烈的风格。

按着这样的基调,颜和开始寻找最适合这本书的名字。一般小说短篇合集都会用一篇代表作承当书名,《孔雀》的内容质量毋庸置疑,但却不是最符合此书风格的名字。“《孔雀》是作者的代表作,但太具象了,听到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想到云南,或者是同名电影,但却不能第一时间体现出8篇作品的深邃丰厚。”颜和给这份“深邃丰厚”找到的颜色,是海的蓝色。

“《最小的海》是本书主打篇目之一的标题,在小说中指高原上的一片湖泊,又暗指男女主人公平静生活表象之下的暗潮汹涌。这也是一个让你乍一听就能感觉到有点意思的书名,‘最小’与‘海’之博大之间的反差感,能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颜和看来,“最小的海”更是概括了8篇故事在生活中的投射,无论现实有着怎样的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最后都能化成看似平静的“最小的海”,将所有浓烈的情感深埋其中。“无论是隐喻还是明指向,这个书名的含义足够丰富,解读空间也足够大。”

“没想到设计师给出的封面,和我心中这本书的基调、书名的感觉都撞在一起了。”当设计师用3D建模给这本书做了个“像山像海像水滴”的“暧昧”封面时,颜和与同事第一反应是纳闷,“第一次看到封面的时候,很多同事都问,中间那个东西是什么?有人说是海浪、水滴,也有人说是冰块、镜面。不过封面的开放性解读和作者的文本正好相互映照,她的故事并不指向某种生活的答案,或者说,生活本身就是混沌和暧昧的。”颜和觉得,这样抽象的封面,确实让《最小的海》变得更像《最小的海》了。

量身定制营销方案

有人会说,作为余华老师门下的研究生,叶昕昀参加过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首作《孔雀》问世即登《收获》,已有作品被买下电影版权,怎么能算一个没有流量基础的新人作家呢?但和关注量动辄百万千万的带货达人、家喻户晓的名师名人相比,这位从未出版过作品的作者自带的市场号召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候,难题摆在了营销团队面前,是重力推作者,以人带书,还是全力曝光作品,用文引人?“针对昕昀这种新人新作来说,营销方面去推书本身或者是去推作者,都是会有效果的,所以我们选择既要做书,也要做作者。”新经典营销编辑刘治禹说道。

仔细读过最初的8篇文稿,刘治禹也和作者有过面对面的详谈。

“我第一次读《最小的海》时,和颜和一样,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小说创作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她笔下的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还非常重视深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文本质量而言是立得住的。”

和作者详谈后,刘治禹还发现,作者的个人经历也是新生代作家中少有的。一个1992年出生在云南县城的普通女孩,毕业三年后从国企辞职开始考研,后来终于“二战”上岸。

“她在云南的成长历程,在国企的所见所闻,以及首战失败、再战上岸的考研经历是我们这代人都很熟悉的,足以引发青年读者的共鸣。我们期待读者看到的是一位鲜活的作家。”

于是,营销团队也为作者和作品量身定制了一份营销方案。为了增加图书内容的关注度,团队前期重点发力豆瓣平台,“不仅要努力攒‘想读’数,还要去联系长评、短评,让《最小的海》能第一时间登上平台的‘新书速递’。”同时,团队在豆瓣上集中联系关注原创文学的大V和博主,“用最真诚的推荐去打动这些常年沉浸在原创文学中的意见领袖们,去带动条目的反复曝光。”营销团队还邀请了许多专业的文学媒体,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和赏析。

而时下大热的抖音平台,并不在前期的营销计划当中。刘治禹解释道,“其实对于刚出来的新人作家,我个人感觉不太适合一上来就放到抖音平台上面去。一般需要图书销量有一个明显变化时,可能会将抖音平台作为重点,但新人新作还是需要稳扎稳打,如果一上来就让作者进直播间带货,可能会影响作者的整体观感。”

于是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和小红书平台官方重点展开合作。

靠3篇“笔记”粉丝破千

“在我们的营销计划中,小红书平台是很重要的发力点,所以我们也给平台的工作人员寄书并做了详细的推荐。也是被文本内容所打动,工作人员在仔细了解过作者的情况后,觉得项目整体调性跟小红书平台是契合的,所以才有了入驻邀约,选择了《最小的海》这本书进行重点合作。”

刘治禹介绍,为了配合小红书作者入驻的官方活动,平台希望作者入驻之后能维持三周左右的更新周期,要持续发布‘笔记’。“当时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对作者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官方也给出了建议方向,跟作者新书有关的内容、跟写作与读书等有关的内容都是受到平台鼓励的。”

在刘治禹和叶昕昀聊过之后,“她不仅答应了,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不想这个账号只是一个宣传的工具,她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和读者自由交流,考虑到自己是个作家,她更想用长文的方式运营这个账号。”

于是叶昕昀将自己写小说的经历洋洋洒洒写了3则长篇“笔记”,从2023年的10月28日到11月2日持续更新。没想到一个从零开始的作家账号借着3篇长文,关注量迅速破千。“真的是靠着作者的一番真诚,收到了很好的反馈,每篇的评论数也十分可观。”

小红书的工作人员和刘治禹说,在同类的入驻作家账号里,叶昕昀的账号算是做得非常好的,尤其是这几篇长文,效果意外地好。而叶昕昀在《最小的海》上市三月后仍在坚持更新,获赞与收藏数量近万。

营销团队对这个账号的期待除了宣传曝光新书以外,更有其他考量,“我们考虑的是,作为新人作家,叶昕昀才刚起步,读者的反馈对她其实很重要。可以帮她建立信心,也能让她看到千人不一的阅读感受。她的路还长,我们也希望她能走得更远。”

《最小的海》上市当月即加印后,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叶昕昀、看到《最小的海》,营销团队还在推进媒体专访、与女性作家对谈和B站up主拍视频的一系列活动。从文本到图文到视频的多种内容也在不断发布。

在叶昕昀小红书账号的最新更新中,出版团队和新人新作已经走到了云南昆明的璞玉书店,就像书店海报里的那句话,一切“发生”都是自然而然。当编辑尽心、营销尽力、作者真诚、平台配合后,《最小的海》的“发生”自然而然还在继续。

3.jpg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