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图书和生鲜能擦出怎样的火花?3月17日,读库在盒马举办了一场《读库生鲜》新书首发派对。《读库生鲜》是读库团队2024年新推出的Mook产品,主要面向14~25岁年轻读者,即《读库》的“年轻人版”。“书如其名”,《读库生鲜》的名字参考了盒马App中的大量“海鲜”。读库为什么要专门推出这样一套面向年轻人的Mook?它能否为读库带来新的市场增量?已经收到书的读者看好《读库生鲜》吗?
在这个春天,出版业似乎有一股新的暗流在涌动。
一边是大环境不景气,和其他行业一样,不少出版机构甚至是行业“大厂”都在裁员降薪,想通过降本增效来求生存。有消息称,某民营出版“巨头”从疫情前的500多人裁员至300多人;近日另一头部民营出版机构发布的2023年年报中,虽然整体营收是增长的,但出版主业也在下降。行业排头兵尚且如此,经历转型期对出版这一传统行业的考验可见一斑。
但故事的另一面,一些行业“引领者”在纸质书这条赛道撕开了新的口子——19岁的《读库》推出了针对14~25岁的《读库生鲜》,用一套全新的Mook延伸自己的读者群;未读在年初推出了“轻量”“平价”“不打折”的“轻读文库”,仅春节首发期间(2月1~29 日)部分线下实体书店和轻读自营店销量已突破一万册,未读创始人在朋友圈称近期将推出第二季“π文库”;另外日前,梁文道、吴晓波、李继宏等文化圈的熟面孔也发起了纸书项目“建本”,宣称“要做最好的公版书”。
3月17日,读库团队在北京盒马会员店举办了持续一天的《读库生鲜》新书首发派对,《读库生鲜》主编东东枪和《读库生鲜》作者侯晓彤、六兽、羊顿等,向线上和线下读者推荐《读库生鲜》。
商务君也参加了这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当现场读者和作者们一起畅聊《读库生鲜》的诞生,讲那些阅读的故事时,恍然间,不免让人感慨:求真求实,永葆对世界的好奇,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这些是没有职业和年龄之分的。这是人和书相遇的意义,也是这个信息庞杂的流量时代,出版和做书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要在超市开新书发布会?
“为什么要在超市开新书发布?”
这也是《读库生鲜》主编东东枪在活动现场回答大家的第一个问题。正如这套Mook预售时的文案所写的那样——《读库生鲜》是读库团队2024年新推出的Mook产品,主要面向14~25岁年轻读者,以年订阅形式为主,一年共6本书,“早鸟价”298元/年,原价468元/年。简单点说,就是《读库》的“年轻人版”。
目前,不少读者都已收到了杂志书的第一册《一只生蚝请求添加你为好友》,第二册《世上哪有你这样的海胆》也已编辑完成。没错,《读库生鲜》的名字,都跟海鲜有关。在策划书名时,编辑团队还特意参考了盒马App中的大量“海鲜”。
据东东枪介绍,在刚定下“读库生鲜”这个书名时,团队就想着和“盒马鲜生”一起“搞点事情”。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和“盒马鲜生”团队一拍即合,在没费任何周折的情况下,一起策划了这场“有点奇怪的”在超市里做的新书文化派对,“希望这个活动能和‘读库生鲜’一样,给大家带来一点新鲜的体验,和不一样的感觉。”东东枪说。
这场活动就像《读库生鲜》的首场“亲友接待会”,从上午11点到晚上8点半,包括新书介绍、对谈和游戏互动。在现场购买《读库生鲜》还能收到“盒马鲜生”提供的生蚝,以及各种免费的“吃吃喝喝”。
可以说,参与感和新书发布氛围“拉满”。现场,还有被活动名字吸引而来的商业体工作人员,主动向《读库生鲜》团队抛出提供场地、进行活动合作的“橄榄枝”。
《读库生鲜》有什么不一样?
已经19岁的读库为什么要推出一套面向年轻人的Mook?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库》和东东枪都先后在官方微信和微博谈到过:前广告从业者东东枪于2021年到读库工作。“约2022年春,我和同事们一起在读库内部开始探讨、开拓给更年轻读者筹备的全新内容产品。至2023年上半年,在长期的调研、发想、提案、讨论和各种否定与自我否定之后,我们确定了产品方向——一本专为年轻读者准备的全新Mook。”
随后,他们专门成立了项目组,认真考虑产品形态及其他细节,开始联络作者,了解年轻读者的想法,共同探讨和孵化出了这款产品。所以不难发现,这是读库继“读小库”之后寻求市场增量的重要举措,至此,基本覆盖了全年龄段读者群。
关于读者对象:“年轻读者”指的是14~25岁的中学生、大学生,或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但更含糊却也更准确地说,是所有仍在成长,仍渴望成长,仍对世界保有一份好奇的人。
内容定位和作者选择。和已连续出版19年的《读库》一样,《读库生鲜》将兼具杂志的广博与书籍的深度,并力求更加新鲜、多元、深入、易读,努力提供更加轻快的阅读体验、更有活力的文字口感,希望能成为年轻人精神世界里的“复合维生素”,让他们在《读库生鲜》读到关于世界、人生的更多可能,甚至在这里遇见自己的未来。
以《你真的不想知道是什么让天空变蓝吗?》为例,这篇文章原本是资深科普作者羊顿给其他杂志的投稿,中途被《读库生鲜》“截胡”而来。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这样的内容完全符合《读库生鲜》的内容标准——羊顿并不是想用一篇文章来告诉读者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而是告诉大家好奇和关注“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这件事很重要,提出问题比知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东东枪表示,面对一个全新的产品,《读库生鲜》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学习和讨论,研究内容的深浅程度和对表达主题的甄选。作为《读库》主编和创始人的张立宪在这款新产品诞生过程中,除了担任内容终审之外,还提供了两点关键建议。
其一,更高的内容标准。“如果我们团队能把这个事情做到70分的话,六哥(张立宪)经常会给我们提一些120分的标准。终审完第二册《世上哪有你这样的海胆》时,六哥说,现在的这些稿件都太顺了,我的理解就是抛光得太好,太符合读者期待了,而没有那种让人看完后觉得瞠目结舌的东西。”作为一位新主编,东东枪想的是如何让其中的每篇文章都保持在基本线以上,但张立宪的提醒让他意识到——做到七八十分还不够,最好是能拿出100分以上的东西,“六哥觉得我们有义务做这样的事,而不只是符合大家的期待。”
其二,作者构成的“新”。最开始,《读库生鲜》团队针对作者标准大致拟定了三种:一是“大家”,各领域最顶尖的作者,是作品的高质量保障;二是没有那么有名的“高手”,比如第一册书中的“谷大白话”,虽然不是知名写作者,但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最拔尖的,一个人懂40种语言;三是“妙人”,也许并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经历和观点的人。
但张立宪建议,不必再找大家,因为太多人去找“大家们”写文章了,“哪怕他的名字印在我们的封面上,会让我们的书多卖几千册甚至几万册。”在他看来,一个编辑该做的事,是去发掘那些还不为人所知的作者,这才是一个编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光荣。
秉持着这样的原则,《读库生鲜》第一册《一只生蚝请求添加你为好友》中,有几位作者都是第一次在纸书上发表文章。比如,《学生们》的作者侯晓彤,她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活动中她也介绍了自己如何从写身边的学生们的小故事开始,到在网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及最后受邀成为《读库生鲜》的作者,将这些最初以#记一个学生#标签的校园故事让更多读者看见。
“2023年秋季开学庆典的当天,在我因为工作而痛苦,经历了一个兵荒马乱的上午后,疲惫地坐在那里时,台上的大幕暗下来,庆典音乐响起来,我拿出手机打开微博,看到了枪总(东东枪)给我发的私信,说他要办一个《读库生鲜》的杂志书,希望能收录我写的那一系列学生的故事。当时,我非常振奋,会有那种你一直写下去,就终究会有人看到,并且是有适合看到的人看到的感觉。对我来说,不管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是一个写作者,这都是让我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的文章能被收在这套书中,被更多人看见,我与有荣焉。”
放弃“新奇特”,用简洁巧妙的设计表达“生鲜”主题。作为《读库生鲜》的设计师,郭旭升也在现场分享了这本书的设计理念:“我是北京一所中学的设计老师,最开始其实书名并不叫‘读库生鲜’,当时一直没有很好的想法,因为它不像平时设计一本单本书那样简单,只需要把书的主题做出来就可以了;作为一套Mook书,一年6本,导致我们开始的设计进度推进得特别慢。直到后来定下‘读库生鲜’,感觉一下子就被这个名字击中了,也因此有了很多创意和想法。”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想过非常多很‘离谱’的方案,比如,想过把书的外包装做成装生鲜的保鲜袋。但最终的设计方案却摒弃了‘新奇特’的想法,核心设计是用一条模切的线,从封面一直贯穿到封底,再露出书名。包括封面的灰色卡纸,也经过了多次调整,是在考虑了纸张的最终呈现、耐用程度和成本等之后,综合做出的决定。”
“这两天,看到大家的‘晒单’,我很开心真的有人Get到了这本书的设计精髓。有人说,那条线就像一道光,透过缝隙正好把书名照亮;还有朋友说这就叫凿壁偷光,这些都是很好的解读。因为我们的设计初衷就是,希望用一个分量不是很重的设计,透过这一个小小的窗口,给大家带来一点类似于‘生鲜’的新鲜感。”
第一批读者怎么看《读库生鲜》?
从作者和编辑团队角度看,《读库生鲜》是一本有点意思的书,似乎比较符合其官宣文案中的内容定位。当然,书到底好不好,还是得读者“说了算”。新书派对现场,主持人也随机邀请了几位读者上台,聊了聊他们眼中的《读库生鲜》。
初三学生徐濛,是一位直率又喜欢阅读的中学生。她说自己“除了上学以外,啥都感兴趣”。拿到《一只生蚝请求添加你为好友》后,她先读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学生们》《Let there be light神秘咒语自制指南》《你真的不想知道是什么让天空变蓝吗?》。“看第一篇时,虽然文章中提到的学生应该比我大几届,但我身边也有一些和他们类似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感觉非常亲切,而且还能以老师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看完第二篇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应该好好学英语了,我还想重新‘啃完’搁置已久的那两本单词书。因为作者的讲述让我感觉英语很好玩,他不是教你怎么去应对学习和考试,而是学好了还可以编咒语。”
同为作者的冯翔非常赞同这位女同学的观点,“我跟这位小朋友的阅读感受差不多,我可能还没她的认识深刻。我想谈谈自己的两点感受:一方面,《一只生蚝请求添加你为好友》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冒犯’,或者说突破人既有的认知范围和阅读爱好。就好比我喜欢吃某种菜,厨师给我做了一道我从没吃过的菜,虽然开始吃不惯,但细品一下,也没我想象中的那么难吃。”
“另一方面,对我这样一位中老年读者来说,这本书除了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用处——《读库生鲜》有点像一份课程表,有语文课、英语课、物理课,以及手工课等,我可以重新拾对某些曾经不感兴趣或没学好的学科的学习。因为人到中年,我们都有明确的长处和短板,比如我上学时就不喜欢物理,甚至说完全没兴趣,而《你真的不想知道是什么让天空变蓝吗?》算是我10年来唯一一次正儿八经看完的一篇物理科普文章。而作为一个以中文写作为生的人,我的英文很差,但看完谷大白话的《Let there be light神秘咒语自制指南》后,我对英文有了兴趣,发现原来英文是可以从‘听’的角度学一学的,我可能会尝试通过看个美剧之类的方式去学英语。”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