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主办的“重大现实题材的儿童表达——曾有情、张子影首部女航天员题材长篇小说《绽放太空的玫瑰》作品研讨会”在昆明举办。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高洪波、马光复、吴然、朱自强、刘颋、孙建江、纳杨(视频出席)、李浩、郭艳、崔昕平、谈凤霞、李利芳、胡丽娜、杨雅莲、冷林蔚等评论家,以及本书的两位作者曾有情、张子影。会议由晨光出版社(简称“晨光社”)社长杨旭恒主持,晨光社总编辑邹悦悦,副社长黄楠、程舟行、杨蔚婷,以及相关编辑列席会议。
《绽放太空的玫瑰》是我国首部女航天员题材长篇儿童小说,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者曾有情与年度“中国好书”获奖者张子影联袂创作。作品从儿童视角展现了中国女航天员挑战极限、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圆梦太空的伟大征程,倾情书写逐梦太空的飞天英雄和激励成长的巾帼先锋,生动勾勒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速发展的瑰丽画卷,致敬航天英雄,放眼星辰大海,书写家国情怀,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引领孩子茁壮成长。
曾有情、张子影/著,晨光出版社,2024年3月
与会专家就儿童文学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以及如何尊重并践行儿童观等主题,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作品的主题表达、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想意义、艺术表现以及出版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表示,这是一部题材独特、正能量充盈的儿童文学作品,军旅作家曾有情和张子影夫妇联手,为当代中国小读者奉献了一部关于航天人特殊生活并充满情趣和大爱的优秀小说。小说虚构了女航天员黄玫,但这个形象却生动而丰满。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宇航员们艰辛的训练过程,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包括长辈)所承担、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由于作者长于结构故事,制造效果,让幽默感和儿童性处处闪现。
中国儿童中心原出版部主任、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马光复认为,两位军旅作家的作品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儿童文学的新边界。《绽放太空的玫瑰》涉及航天重大题材,主题鲜明,爱国主义精神、强国强军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弘扬。作者将科学知识与文学写作结合得天衣无缝,在当今航天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出版这部作品非常及时。
《文艺报》副总编辑、文学评论家刘颋认为,这部军旅作家创作的航天题材作品,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军人气概和儿童立场的结合。军人魂的刻画,是非常亮眼的,也让两位航天员形象立住了。儿童立场主要是从小主人公丰满立体的性格心理建构上面体现出来的,并突出了这两个孩子的成长性。此外,作品有大量独特丰富的真实细节,包括对儿童来说非常珍贵的航天员训练细节和航天员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细节,两相结合,让作品血肉丰满。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孙建江评价道:以儿童视角聚焦航天员及其下一代的工作、学习、生活的长篇小说,颇不多见。作者曾有情和张子影对航天题材素材的了解、把握和收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品主题精准,而且独特别致,以儿童视角展开故事,航天英雄是主角,儿童同样是主角,有对比有冲突,有情有感。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浩表示,扎实、直接,充满体验感的主题写作是这本书的一个题材特点,让我们更真切、更有融入性地进入到航天和航天员的家庭生活中。绵密、细致的细节编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关注到作品的内在意蕴,也更强化了身临其境甚至感同身受。作品对人性的、生死的、冒险和恐惧的探讨,让孩子们更能直面这个世界的某些不完美,从而唤起他们真正的勇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表示,小说通过对宇航员训练过程的叙述,表现了航天城孩子们对于航天事业艰难性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刻画了航天人及其家人们对于飞天梦想的热情与奉献。这部小说是作家对于高科技时代科学精神呼唤的回应,也打开了儿童文学更多主题写作的路径。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崔昕平谈到,这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唯一一部描绘航天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呈现的航天员艰苦训练的真实感,弥补了我们认知的一个空白。作品在整体构思上,设计了光鲜亮丽的表面和背后付出艰辛努力的对比,采用了双场景和双视角并行的写作模式,让内容非常饱满。作品还塑造了生动的儿童群像,他们各具特色,朝气蓬勃,热爱航天,更易走入孩子内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谈凤霞认为,小说以儿童视角来讲述航天故事,从家庭、学校、太空等多重空间来展开对重大题材的文学讲述,使得高大上的主题接地气,有亲和力。书名具有诗性和象征意义,引人遐想。故事融合了知识、情感和理想,彰显崇高的航天精神,同时也具有朴素的生活质地。小说章节标题设计精心,由此构成了小说的主体脉络,并且生发幽默感和趣味性,让故事好读且引人入胜。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学评论家李利芳认为,这是一部对儿童文学重大题材创作探索卓有建树的优秀原创作品,也进一步彰显了作家自觉而深刻的“儿童文学”文类意识。在尊重与践行儿童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勘探与发扬儿童文学的社会价值,这是作家对这一领域作出的独创性的贡献。作家用“黄玫瑰”意象极佳地诠释了女航天员的精神之美,太空室中黄玫瑰与蝴蝶相映生辉,翩翩共舞,象征了代际间追求卓越与大美的精神传承。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评论家胡丽娜认为,航天员题材的写作对儿童文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传递家国情怀。作品中写到航天员训练中很多的极限体验,这是对特殊情境当中专业化知识的文学处理,这非常考验作家的写作能力,两位作家处理得非常好,叙事很流畅。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表示,重大现实题材的儿童表达,需要儿童真正地融入故事中。作品让孩子深入地参与大人的生活,同时书写孩子们的智慧,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无限可能。作品创作严谨,故事紧凑,扣人心弦,可以说一波三折,同时涉及大量航天知识、航天员日常生活,力求呈现出精确、真实、可信的效果。
《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表示,作品细节饱满,人物鲜活,让我们看到了航天员真实的生活,不管是上过太空还是没有上过太空的航天员,都在为航天事业做贡献,都让人崇敬。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纳杨视频出席了会议。纳杨认为,《绽放太空的玫瑰》可以说是第一部以女航天员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儿童小说。这样的题材是不小的挑战。对儿童来说,航空航天理论知识过于高深,航天员的生活就更不容易理解,怎样才能既讲清楚航天员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让孩子们不感到太过陌生和隔膜,这部小说做出了较为完满的回答,那就是贴着孩子写。
《绽放太空的玫瑰》一书的作者曾有情、张子影对专家们的发言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谈到了创作初衷和创作历程:《绽放太空的玫瑰》把孩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孩子与航天员亲密接触的切身感受,呈现航天员尤其是女航天员的牺牲奉献精神,这样的设置更适合孩子阅读。展现儿童视角中的飞天英雄,书写中国女航天员挑战极限、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圆梦太空的伟大征程,绝非易事。深入浅出地向小读者呈现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航天员训练科目和航天知识,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直接和间接对航天员进行了采访,搜集了大量有关航天员、尤其是女航天员的新闻、视频和各种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多方探讨、反复构思。我们力争把握题材的稀缺性,书写主题的时代性,体现内容的真实性,突出故事的独特性。从作品的完成情况看,较好地实现了我们的创作初衷。
研讨会最后,晨光社社长杨旭恒感谢各位专家对《绽放太空的玫瑰》进行充分研讨,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策划出版重大题材主题类少儿图书开拓了思路,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内也不断掀起了学习载人航天精神,探知航天奥秘的热潮。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之际,《绽放太空的玫瑰》出版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他说,晨光社将认真梳理和总结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云南少儿出版实际,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整合优质资源,拓宽题材,创新形式,策划出版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塑造新人形象、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
(本文编辑:余若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