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出版业上市公司主要控股参股公司的业绩做进一步分析,特提取2023年年度报告中披露了旗下出版机构业绩的数据进行梳理(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旗下出版机构业绩)。
总体来看,教育社无论是在营业收入维度还是净利润维度,均呈领跑态势;中国出版和凤凰传媒旗下出版机构显示出了较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利润率不高的问题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
教育社营收继续领跑,多数出版社营收正增长
28家上市公司共披露了34家旗下出版机构的营业收入情况,排在前三位的是大象出版社(简称“大象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简称“浙教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简称“粤教社”),与上一年度完全一致。商务印书馆紧随其后,2023年营业收入达10.82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大关的出版社就是这4家,与上一年度相同。
部分出版业上市公司旗下出版机构2023年营业收入及同比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2023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出版机构共有13家,除了排在前三位的大象社、浙教社、粤教社之外,还有四川教育出版社(简称“川教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社”)、现代教育出版社(简称“现代教育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共7家教育出版社,占比超一半,教育出版的市场优势可见一斑。
大象社位于教育大省河南省,据中原传媒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1万所,教育人口2815.22万人,其中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超过1600万。庞大的教育市场不仅为大象社的教材教辅出版业务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为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发展提供了需求侧的源动力。大象社开发的“大象课堂融媒教育云平台”是一个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教育平台,旨在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教学与学习的数字化、教师队伍培训的现代化以及产品服务的市场化,致力于构建教育服务生态系统。
纵观年报中披露了营业收入的34家出版机构,不难发现,中国出版和凤凰传媒旗下出版机构显示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2023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13家出版机构中,中国出版有3家——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人文社”)、现代教育社;凤凰传媒有4家——苏教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社”)、江苏译林出版社(简称“译林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苏少社”)。
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维度来看,22家出版机构实现了正增长。以中州古籍出版社营业收入增幅最高,在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62%的基础上,再次增长24.98%。这也是2023年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20%的出版机构,但中原传媒的年报中并未披露相关原因,该社的相关新闻也较少见诸报端。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10%的出版机构还有河南文艺出版社、大象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简称“苏美社”)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原传媒旗下出版机构表现出了较强的增长潜力。
教育社净利润遥遥领先,流量成本或成净利率影响因素
据2023年年报显示,在披露了净利润数据的61家出版机构中,净利润破亿的有13家,较上一年度多2家。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教育出版社——大象社、川教社、浙教社。
部分出版业上市公司旗下出版机构2023年净利润及同比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在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13家出版机构中,仍以教育出版社数量最多,占比近一半。中国出版和凤凰传媒旗下出版机构仍表现较为突出,分别有4家和3家出版机构进入该阵营。中国出版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老字号”,人文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人民牌”,都是著名文化出版品牌,拥有庞大的作者资源和读者群体,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凤凰传媒旗下的苏教社、苏科社、译林社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均处于行业靠前水平。
与上一年度相比,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出版机构多了2家——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中南博集天卷”)和中华书局。
中南博集天卷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78%,至1.09亿元。中南博集天卷是畅销书领域的龙头企业,据中南传媒2023年年报显示,中南博集天卷策划出品的《长安的荔枝》年销量突破百万册,《云边有个小卖部》《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病隙碎笔(2021 纪念版)》等经典产品年销量在50万册以上。
中华书局2023年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00.02%,至1.06亿元。近些年,中华书局在坚守图书出版主业的基础上,积极拥抱互联网,在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2023年,中华书局完成了“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的初步建设,并开启多项大型古籍整理纸电同步融合出版项目;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一经推出广受关注;B站账号积累了20多万粉丝,品牌影响更深更广。
从净利润同比变化情况来看,有10家出版社的同比增长率超过100%,其中三联书店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412.38%,在上一年度增长125%的基础上,再次实现高速增长。从2021年的417.75万元到2022年的887.17万元,再到2023年的4545.72万元,三联书店靠什么实现了净利润的翻番式增长呢?
从中国出版近三年的年报中披露的信息来看,三联书店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沉稳而坚定。2021年,“三联中读App”以周刊采访资源为基础,累计1.5万小时音频课程;2022年,三联书店整合媒体平台,“三联生活实验室”“三联·新知大会”“三联学术论坛”等品牌IP活跃全网;2023年,三联书店积极开展社群营销,在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放大“种草”能量,以线上流量带动线下消费,新媒体矩阵粉丝总量超2800万,“三联中读App”用户超300万,数字业务收入显著提升。
在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的10家出版社中,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少儿出版社也表现亮眼。在童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新媒体渠道折扣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少儿出版社能保持增长实属不易。
从净利率来看,多数出版社的利润率超过10%。川教社依然位列榜首,达到46.35%,但相比2022年小幅下降。
近年来,出版行业利润率下降的问题愈发值得关注,尤其是一般图书出版业务的利润率。从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难看出,出版机构的营业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纸张和物流等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宣传促销费、电商平台服务费及人力成本等费用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新媒体渠道,高额的佣金和投流费用,与较低折扣形成的“倒挂”现象,让不少出版机构苦不堪言。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