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3)》《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七辑)》《命运与共的伙伴:太平洋岛国》(课程)发布暨区域国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聊城举行。发布会由聊城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简称“社科文献社”)主办,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承办。
会上,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社科文献社总编辑耿显家、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部部长阎亚男先后致辞。发布会开幕式由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陈德正主持。聊城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等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白成林对参加活动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聊城大学的历史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他着力推介了聊城大学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工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研究机构之一。中心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在聊城大学正式落成,标志着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多边合作的新起点。研究中心不仅创立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还创办《太平洋岛国研究》(学术集刊)、《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蓝皮书)和《区域国别学文摘》等学术出版物,为学界提供了成果展示平台。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是在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希望科研人员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研究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推动学校在区域国别学研究领域再创佳绩,为国家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长远战略眼光的栋梁之才。他表示,聊城大学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作为,为推进国家和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耿显家认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学术和政策研究,在太平洋岛国研究上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发挥了地方高校的特殊人才优势,在智库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不仅是聊城大学智库建设的一面旗帜,更展现了聊城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扮演着中央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将来,社科文献社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加大在列国志、蓝皮书、学术集刊以及各种学术成果出版方面的合作。
阎亚男代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祝贺发布会的顺利召开,向长期致力于开展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各位专家、作者表示敬佩和敬意。他指出,10多年前,聊城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该中心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政策咨询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中心与社科文献社合作推出了蓝皮书和学术集刊,提升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省委省政府与社科界的桥梁纽带,致力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根据上级部署,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遴选了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赵少峰领衔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入选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团队。聊城大学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建设实现了科研协同、学科融合、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实现了事业的赓续传承。他表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继续支持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事业,通过发布会促进太平洋岛国研究影响力提升,打造学术共同体,为区域国别研究的纵深发展作出贡献。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赵少峰汇报了该中心的工作进展,梳理了中心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团队发展、国际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落户聊城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中心全体人员将不负使命,勇毅前行。聊城大学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扎实推进基础研究,同时回应应用研究需求,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强调特色,突出优势,努力做到人有我优,人强我特。
本次发布会推出《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3)》、《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七辑)》和《命运与共的伙伴:太平洋岛国》课程。主题发言阶段由社科文献社区域国别学分社社长张晓莉主持。
《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3)》作者代表朱璇发言。朱璇介绍了发展报告的结构内容和编写情况。《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是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社科文献社出版的“太平洋岛国蓝皮书”年度性系列报告。蓝皮书系统反映太平洋岛国政治、经济、外交形势,重点关注中国与岛国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聚焦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专家学者、决策者客观准确掌握太平洋岛国地区形势动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国别篇、专题篇、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篇、附录六部分。“总报告”分析了2022年太平洋岛国总体形势,并指出太平洋岛国在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多重压力下逐步实现经济复苏,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总体向好发展。“分报告”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2022年太平洋岛国的新发展。“国别篇”聚焦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帕劳、斐济的政治外交发展以及中国-所罗门群岛关系发展。“专题篇”聚焦太平洋岛国海洋治理,新西兰、日本、美国拜登政府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新西兰对岛国气候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地区独立公投等问题。“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篇”对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进行回顾并做出展望,回顾了第二届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中瓦建交四十周年、中所达成安全合作框架协议等重大合作进展。全书33万字,有30余位作者参加了本报告的撰写工作。除聊城大学外,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南太平洋岛国亚洲研究院、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斐济国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了报告主笔人。本蓝皮书汇聚了数十人共同努力的心血,专业的团队和无私的付出是《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3)》得以面世的重要保障。
朱璇汇报了蓝皮书研究的重点结论。一是2022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投资经贸合作进展显著。双方贸易总额超过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中国从岛国进口4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对外承包完成营业额9.7万亿美元,在推动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为太平洋岛国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困难。二是中国援助岛国多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中国援助纽埃、瓦努阿图公路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中国援助瓦努阿图、斐济、所罗门群岛的政府办公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完成,有力地改善了地区交通状况,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三是中国对太平洋岛国合作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美国拜登政府在“印太战略”框架下不断加大对岛国的政治安全投入和经济援助,加强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互利合作受到无端猜忌和干涉,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持续深入合作面临重重压力。朱璇指出,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处在不稳定和不确定中。2020年和2021年太平洋岛国总体处于经济负增长,2022年全面复苏后,斐济实现了14%的增长。2023年,受到国际形势动荡和世界贸易下行的影响,岛国的经济增长再次回落,总体处于3%的水平。经济安全是太平洋岛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岛国谋求政治安全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前提保障。朱璇表示会持续地参加太平洋岛国蓝皮书编写工作,从更长的时间尺度观察岛国经济发展,为读者贡献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七辑)》执行主编梁甲瑞发言,他从该集刊的主要内容、特色、办刊意义以及未来努力方向四个方面作了汇报。《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七辑)》共发表15篇文章,分属6个主题,集中关注太平洋岛国的旅游、政治、对外关系。梁甲瑞指出,该刊的特色之处首先在于研究内容多元,设置了多元板块,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区域国别学。其次是研究视角新颖,每一辑都收录了岛国本土学者的文章,丰富了太平洋岛国研究的视角。最后是研究方法多元,每一辑文章包括历史研究、案例研究、文本解读,涉及不同学科,有历史学、国际政治、法学、艺术学、文学等。梁甲瑞谈到了办刊的意义:第一,使我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学者有了发声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第二,有助于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在东北亚研究、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欧洲研究、德国研究、中东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非洲研究、拉美研究等领域,我国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多种学术期刊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但在太平洋岛国研究方面的交流平台尚付阙如,可以说该集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梁甲瑞还谈到了未来努力方向:一是文章来源要多元,二是缩短发行周期,三是开设以田野调研为基础的栏目。
《命运与共的伙伴:太平洋岛国》课程录制教师代表李增洪从学科优势转化、课程定位、课程团队及内容和课程名称的内涵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介绍。李增洪指出,该课程是聊城大学将学科优势转化成专业资源的一次重要尝试。高校的重要职责是育人,将学科优势转化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是聊城大学始终坚守的学科发展原则。《命运与共的伙伴:太平洋岛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是将学科优势转化成优质课程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尝试。基于上述理念,2023年12月,以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为依托,由赵少峰牵头申报了聊城大学的在线开放课程。李增洪介绍了该课程的面向群体:一是面向研究生,二是面向本科生,三是面向全校师生,四是面向社会。随着我国与太平洋岛国交往的日益加深,新闻中太平洋岛国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社会各界人士也迫切需要了解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和现状。基于上述思考,课程组将课程设计成在线开放课程,将课程资源放在全球大型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上,定位是立足高校人才培养,同时服务社会需求。李增洪对该课程团队及内容进行了介绍,课程团队集中了全校太平洋岛国研究精锐,加入课程团队的老师来自外国语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农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涉及历史、经济、环境、旅游、外交、国际政治、音乐、舞蹈、美术、农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该课程分为导论、历史演进、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海洋治理、地区组织和专题探讨8个模块,总计16讲。课程全面阐述太平洋岛国自西方发现和殖民以来的历史,系统介绍岛国的民族与文化传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着重解读太平洋岛国位处大洋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价值,突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阶段,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社、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围绕学科发展、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路径、跨学科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精彩讨论。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以上新成果,祝贺新成果的发布,并就如何挖掘太平洋岛国研究深度、提升主题刊物质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曹胜强谈到,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发展之迅速、成果之丰富令人震撼。在人文社科领域,聊城大学大力支持太平洋岛国研究,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可谓独具慧眼。此外,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成员老中青三代年龄分布合理,后继有人,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学校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以此为基础抢占学科高地。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孟庆龙认为,无论是从“一带一路”,还是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抑或是整个亚洲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太平洋岛国研究在学界起到了越来越大的示范作用。太平洋岛国作为一个特殊地域,“示范”作用更具有代表性,加强此区域研究意义重大。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翁有为赞扬了聊城大学踏实的学风。他认为,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底蕴深厚,将学术研究和国家战略需要结合起来,走向了国内前沿。此外,聊城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很有代表性,将来还需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并建好团队,做好集刊建设规划。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如森指出,有组织科研助推了聊城大学的科研工作,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他充分肯定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历史文献对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期待与聊城大学加强在东北亚研究领域的合作。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积春表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突出了自身优势,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在该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指出,要在将学科优势拓展为专业优势和课程优势方面下功夫,加强本科生阶段从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选拔。他还指出,教学改革的深处是课程,难点是教师,《命运与共的伙伴:太平洋岛国》课程的推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镭指出,作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国别研究团队,要将服务国家战略摆在首位,响应国家号召,在研究工作中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学术研究根基要扎实,不仅产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要向我国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提出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建议。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后备力量的培养,拓宽研究领域,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海外田野调研。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翔指出,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要明确未来的发展定位,有所侧重,突出优势,合力攻坚。为了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源源不断地吸纳兼职研究人员,尤其是具有当地语言优势的海外科研人员,弥补当前学界科研团队存在的不足。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树国指出,地方学校发展要做好学科规划,总结与提炼自身特色,学科负责人要提前谋划布局。在集刊建设方面,《太平洋岛国研究》要突出特色,重点约稿。《命运与共的伙伴:太平洋岛国》课程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部级和国家一流课程,助力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林香红表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是一个有特色的智库,集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资政建言、社会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中心刊物每年要有侧重,不断培育新研究成果;要关注太平洋岛国本地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要不断完善数据库建设;要通过海外调研掌握一手资料。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赵少峰主持闭幕式。他对各级领导和学术界专家在太平洋岛国研究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表示研究团队将持续致力于深化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致力于产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同时积极推动区域国别学科的深入发展。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