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3~14日,2024年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换届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本届会议围绕“中国少儿出版的现在与未来”这一主题,讨论如何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少儿出版当前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找到符合少儿出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有用之策。会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简称“二十一世纪社”)社长刘凯军发表了题为“困境与突围——关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现状与未来的简述”的演讲。
二十一世纪社社长刘凯军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中国少儿出版的现状和未来”,我便借用这个题目,向大家简要汇报二十一世纪社近年来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
产品的“叫好”与“叫座”
出版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获奖是大家默认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社编辑对标国家奖项标准策划选题,中宣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各种奖项我社几乎不缺席,每年获奖数量近20种。
获奖是荣誉也是压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相统一,这才是出版的初心。如何把获奖图书销售好,让产品“叫好又叫座”,是出版社不能回避的问题。最近看到一篇网文谈到少儿出版的困境,其中提到有些出版社片面理解好书,产品与读者、与市场背离,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之一。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应该引起重视。我社一直在积极摸索获奖图书的销售模式,确信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大奖图书也可大卖。2021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销售了20万册,2019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大中华寻宝记》已销售7000万册,2015年获评“中国好书”的《不一样的卡梅拉》销售了近亿册。
对此,我社的体会是:
发掘获奖图书的时代主题 ,引发市场共振。获奖图书大都是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而时代精神已经如春风化雨般植入广大读者的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拨动读者心中的这根弦,便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市场的共振。
2019年,“大中华寻宝记”系列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我们意识到引爆这套书的机会来了,虽然当时我社具有畅销潜力的项目还有很多,如“墨多多迷境冒险(漫画版)”系列,等等,但因为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把“大中华寻宝记”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特点凸显出来了,我们在全国开展中华文化阅读活动,引发市场共鸣,销量一路飙升。目前新书开机100万册,可以说,当前最受小读者欢迎的图书,已不是舶来品,也不是“武汉书”,而是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作品。
我社还从获奖图书的教育属性、经典特征等多维度发掘其卖点。获奖图书体现的是主流思想舆论,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在校园阅读中拥有广阔天地。《科学追梦人系列》《革命精神谱红色故事书系》入选多个校园阅读书目。
能获大奖的儿童文学,无一不是精品力作,受到阅读推广人大力推荐。“茅奖”作家杨志军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已成为我社的常销精品。大奖图书的销售已占我社销售总量的40%,成为我社抗击市场舆情风浪的压舱石;同时,获奖书的畅销,也是激励编辑策划好书的最强动力。
发行的困境与突围
近年来的童书市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盗版图书,高仿图书,武汉低价书、平台商家乱价,等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社有的畅销书直接被仿冒图书侵蚀了,像“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这样的畅销品受乱价干扰,销售出现断崖式下跌,渠道传来的诉求是破价、降折扣,否则销量难保,我社发行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在关键节点上我社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市场的逆势中连续两年销售实现了增长。
对此,我的体会是:销售增长要搭乘时代东风。近年来引进版图书销量急剧下滑,我社的图书销售规模出现了波动,巨大的缺口不是几本追踪市场热点的畅销书所能弥补的,2021年,中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到和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社踩准了这一节拍,借助强劲的时代东风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推爆了《神兽发电站》《柯南科学实验营》《米吴科学漫画》三套科普漫画,诞生三套亿元科普产品线,稳住了我社的市场阵脚。
做大销售规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在市场上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质问,在规模和利润间选择哪一个?要守折扣就要失去销量,要保销售就必须放弃利润。面对两难,我们选择相信常识。经济学常识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基于这一规律,我社根据产品价值和市场需求,将供货折扣分为两类,一类是独家优秀版权产品,坚决限价;一类是市场竞品较多的图书,折扣随行就市。
渠道限价是发行工作的第一难事,我社做得非常辛苦,也很有成效,今年618,我社对乱价商家发了停货函,拒绝了平台补贴,坚决执行限价。之所以敢于和商家博弈,是因为我社手中握有两张底牌,一张是日益强大的自营店铺,我社的自营店在各个平台上销售都名列前茅,若有商家退出,我们自己的店铺也能顶上;第二张是坚持读者服务,赋能图书品牌,图书有品牌,有读者,也就不愁没商家卖了。
无论是做自营店铺建设,还是开展品牌营销活动,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从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到年末的上海国际童书展,再到各地书店、校园活动,2023年做了几百场阅读活动。也有人质疑,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么些活动有意义吗?当我们看到图中这组数据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由于我社产品具有IP属性,在做大了销售、摊薄了主营成本的同时,守住了发货折扣,2023年毛利率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回升。
编辑的断层与培养
出版的逻辑是先有好编辑,才有好作者,再有好作品,好编辑是出版社的基础。随着“60后”编辑退出工作岗位,我社一度出现优秀编辑短缺、人才队伍断层的情况,影响到了可持续发展。培养与集聚编辑人才是近些年来的紧迫工作。
2018年我社成立“彭学军编辑室”,彭学军既是优秀作家也是我社的优秀编辑,以编辑命名编辑工作室,传承优秀编辑理念,树立优秀编辑标杆。2020年,我社启动优秀编辑选拔成长机制,设置首席编辑、项目编辑、独立编辑,以激发编辑力。同时,我社在沈阳设立了编辑部,在北京扩建出版中心,为优秀出版人提供平台。2023年又与新媒体企业斗半匠成立内容生产公司,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多方努力,新一代的优秀编辑迅速崛起,迸发出蓬勃力量。编辑的水准,标示着一个出版社的高度;优秀的编辑团队,构成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社的几位年轻编辑,谈炜萍、王雨婷近三年里几乎囊括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奖项;顾梦莹,三年里打造了三条千万级的产品线;童小英、马婷,冲浪新媒体,三年里连续打造抖音爆款产品。朝气蓬勃的编辑团队,代表着我社的现在,也昭示着我社的未来。
面向未来的思考
关于未来,我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准备:
一是未来的少儿出版将着力在内容价值的发掘,而不是图书价格的“内卷”。我社目前在尝试阅读课程开发、图书IP游学项目,《时代广场的蟋蟀》课程已上线,“大中华寻宝游学营”暑假将出发。
二是未来的少儿出版将是内容的全介质传播,不再拘于纸质图书。我社目前正在建设听书平台和读者服务号。读者服务号目前服务读者超30万人次,月均会话3000次;有声书平台上架图书500余种,有声读物时长超960个小时。
三是未来少儿出版将进入世界图书贸易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竞争。出版走向世界,要从编辑开始。我社正在构建中外编辑定期交流的平台机制,训练与世界同步的编辑队伍,如每季度开展一次中外编辑线上交流活动,设立编辑国际游学专项奖励基金。
我社对未来的愿景概括为:以少儿出版为核心,以教育服务和数字化传播为两翼,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童书出版企业。
我社的发展得到了行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也想为行业做点事,回报大家。去年与鲁迅文学院合办了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培训班,今年,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中国编辑学会少年儿童读物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我社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合作,联合制作了编辑培训系列慕课:《少儿出版新时代讲堂——童书编辑课》,现已制作完成海飞、徐德霞、朱自强、李东华等专家的4堂课程。
第一季4堂课已正式上线,在我社微信读者服务号·视频课程中心可免费观看或下载学习,每位老师的课程拆分成20分钟一节,便于编辑借助手机用碎片时间学习。不久还将上线各大慕课网站及视频平台供大家观看学习。近期还将发布陈晖、朱成梁等名师的课程,这项工作我们会坚持做下去,希望能为少儿出版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系二十一世纪社社长刘凯军在2024年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长、总编辑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换届大会上的演讲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