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电子书阅读人数超20万,有声书播放量超2000万,实体书总印量近15万册;实体书上市之初便输出繁体及越南语版权;近20家公司寻求影视版权合作。一位不知名作者的退稿作品,是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百万级别盈利的?

有位作者,创作十年一直没红,作品销量非常一般,新作还被某知名出版公司退了稿。假如你是产品经理,当你在市场形势并不明朗的2022年,遇到了这部被退稿的《少年提刑》,你会愿意做这个选题吗?

2023年,由上海七只鹿文化策划、果麦文化发行的小说《宋慈洗冤笔记》系列正式上市。

1719547361118013089.jpg

《宋慈洗冤笔记》;巫童/著;四川文艺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品;2023年10月

截至目前,《宋慈洗冤笔记》系列电子书阅读人数已超过20万,微信读书2024年度排行榜第1名;有声书播放量超过2000万,稳居喜马拉雅悬疑榜;实体书总印量超过5万套,先后登陆各大电商平台及媒体推荐榜单;实体书在上市之初便已售出繁体及越南语版权,并在《三体》海外版权运作方漫传奇文化的运作下向欧美日韩输出中;有近20家公司问询影视版权,电视剧版本已成功授权某知名影视公司改编,电影、舞台剧等其他版权改编也在推进中……

总之,对比作者巫童过去的作品,说《宋慈洗冤笔记》火了,显然并不为过。它也确实为作者以及出版方赚到了钱——依靠多平台运营与版权输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宋慈洗冤笔记》系列便实现了百万级别的盈利,至今还在持续攀升。

“大厂退稿作品”是怎么变成 “吸金畅销书”的?回顾《宋慈洗冤笔记》从编辑策划到运营的两年,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特别不符合出版业常规思路,但非常有用的经验。

换种思路评估选题

当我们看到《少年提刑》的稿件时,市面上已经有了几本与宋慈相关的悬疑小说。但以开卷数据而言,这些产品的数据都较为普通,此外,同期还有同样以“少年宋慈”为主人公的作品出版,传闻某悬疑剧头部导演已经购买了其影视版权。

按照常规思路,“同类作品市场表现不佳”“有更强劲的竞品”“没名气的‘老’作者”“既往创作销量有限”“选题被退过稿”……这些标签放在一起,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回复作者一句“婉拒了哈”。

但“标签”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方式——

没有名气、销量不佳,这是新作者或不知名创作者的“天然属性”。七只鹿文化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发掘和推出新作者,所以它并不是减分项。

同类作品销量一般,可以解读成“市场空间有限”。但在这本书上,也可以解读成 “市场空间尚未被充分挖掘”。原因并不难解释,“宋慈”这个人物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在央视播出的时候,收视率甚至超过新闻联播,TVB的经典《洗冤录》也有非常好的流量基础;现代法医小说最好的销售成绩是单本销量超50万册,从类型的角度分析,讲述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悬疑小说的销量也理应不会太差。

更重要的是,《少年提刑》的稿件非常流畅,它主线集中,绝少冗余情节,故事一环扣一环地层层推进,所以读起来很快,且容易沉浸其中,这是它巨大的亮点。

在“实体书”赛道上,新人作者确实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劣势。但对于新人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卖出更多实体书吗?在七只鹿文化看来,最重要的是——让他有更多读者。

小说对抗的是时间。纸质书的竞争对手不是电子书、有声书,而是短视频、游戏,大家共同竞争的是读者有限的时间。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忘却时间、提供正向价值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移动互联网已经重塑了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作品能做到流畅、沉浸、快读,就能从其他赛道“抢来”更多读者。

想办法满足读者的内容预期

同类作品为什么没能取得更好的销量?我们借助果麦文化的数据工具,把同类书在各电商与阅读平台的读者反馈都抓取分析了一遍。除去书名、装帧设计、营销等环节还有不少可提升空间,绝大部分的差评都聚焦在“内容没有满足读者预期”。

一个简单到甚至可能是“废话”的推论自然浮现——只要内容符合预期,销量就能比同类作品更好。

如何让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预期?在这个几乎不需花费力气就能轻松找到海量用户评论的时代,抓取、分析平台上有价值的真实用户反馈,不难得出诸多特别有价值的策划参考,甚至是作者的创作参考。

例如,初稿书名是《少年提刑》,但它的价值感、指向性不强,不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宋慈。宋慈是主角又是世界法医学鼻祖,“最强证据”需要在书名体现,而宋慈又是跟《洗冤录》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参考受欢迎的同类作品,加上一个有小说感的品类词语,《宋慈洗冤笔记》如是诞生。

又例如,在思考如何打造《宋慈洗冤笔记》与同类作品的差异点时,我们注意到了这类作品中存在着一个始终鲜活且热门的“嗑CP”需求。

宋慈在历史上的记载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多,如今所有资料几乎都绕不开福建人刘克庄写的《宋经略墓志铭》,如果没有这篇墓志铭,宋慈的全部事迹都将被埋没在历史的烟云里。刘克庄本身就是《宋慈洗冤笔记》原稿里的主人公之一,无论是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还是小说里的人物设定,都能组成“超好嗑”的CP。既然这样,我们就尽量在多环节强化了“神仙好友携手探案”的属性,并且把《宋经略墓志铭》作为附录加入书中,让故事与历史两相呼应,这一修改在上市后确实得到了众多读者的积极反馈,甚至“二创”不断。

不过,这种整理和分析毕竟是单向的,它既非实时反馈,也非定向建议。所以在书稿编辑阶段,我们还邀请了许多有着丰富悬疑推理内容阅读经验的读者参与试读评阅。

垂直内容的深度读者们的意见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热爱”足以驱动他们发掘出许多编辑绝对看不见的问题。这些试读反馈涉及历史知识、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各方各面,很好地弥补了原稿中的诸多不足。

但即便有邀约试读,“特约编辑”们毕竟人数有限,他们的宝贵意见或许也只是数量更大一些的“少数派报告”,有没有可能让这本书再进一步地满足大多数读者预期呢?

毕竟,新人作者没有多少试错的空间,书印出来,可就没机会再改了。

扩大试读邀约是不可行的,即便我们确实有能力找到十倍,乃至百倍的资深读者,但他们与“大多数读者”比起来,依旧只是“小数”。更何况,试读人数增加,就意味着付费人数的下降,而且它还会把出版的周期拉得更长,打击作者的创作信心。

除非有一种方式,既让读者阅读到所有内容,积极参与反馈;又能让作者修改及时呈现;还能产生收入。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电子书首发。

新人作者的破局点

必须承认,直至今日,行业对于电子书渠道存在着不少观点上的分歧。“分账不合理”“影响纸书销量”之类的争议也是不绝于耳。我无意也无力评价这些争议,但我相信这一观点毋庸置疑:电子书读者,也是读者。

从出版人,或者商业角度思考,作者真的会关心实体书与电子书渠道哪边读者更多吗?他真的会在意结算收入来自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吗?

他会在意的只是数字的多少,而不是比例的构成。

在七只鹿文化看来,对于不知名作者或者缺乏足够验证的新作,“电子书首发”是一种有效的破局方式。它至少有四个具体的好处:

第一,内容优化。于新人作者而言,电子书渠道的读者数量和“获客”难度,都是实体书渠道无法比拟的,他能够在这里收获比任何环节都要多的真实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纸质版本。

第二,口碑积蓄。新人的普遍痛点是没有初始流量,缺乏有力的价值证明。如果能先在电子书渠道获得良好口碑,当实体书上市时,这些数据能帮助新人争取到更多的平台推荐与销售资源。

第三,营销参考。“真理是在现场发生的”。电子书平台的真实读者反馈数量更多,反馈时效也更快。这些评论、笔记、划线……永远是实体书最好的营销参考。

第四,获得收入。只论单本收入,电子书的收益确实比不了纸质书,但前提是纸质书真的卖得动。于新人而言,在电子书渠道获得收入的预期和周期,可能要较纸质书渠道更好。存量时代,蚊子肉也是肉,能尽快地看到作品的收益,对作者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经过一些横向对比,我们选择了微信读书作为《宋慈洗冤笔记》的电子书首发渠道。不过,这并非只是基于用户量的考量。一方面在于,微信读书的定位是精品阅读平台,沉淀其上的活跃用户与纸质书读者群体天然重合。所以,在微信读书中产生的读者数据,也最能够“反哺”实体书运营,果麦文化近年来有不少畅销书,就是在微信读书的“热门划线”里找到了那个能真正打动市场的“价值原型”。另一方面,微信读书当时正在重点推广“独家首发”,如果能谈成联合出品,就能得到更多平台冷启动资源的支持,作为一套没有更多外部资源加成的作品,当然要尽可能地借势。

经过与微信读书内容团队的几次沟通,《宋慈洗冤笔记》很幸运地得到了上架机会。接下来,只剩下一个目标:让它能真的在微信读书里卖起来。

为了能让它尽可能地多匹配微信读书的读者喜好,我们做了不少“本地化”的优化方案。

比如,考虑到绝大多数的阅读发生在手机端,我们设计了专门的电子书封面。它既要体现品类,又要确保能在指甲盖大小的区域里被看见、被理解;从内容简介到推荐文案,都基于平台上同类书的大量优质评论(包括差评)进行针对性撰写,因为文案的本质不是简介,而是帮助读者快速决策的工具。

对于评论区,我们也做了细致的维护。微信读书是一个基于社交关系的阅读平台,比起广告文案,大众更倾向于真实用户的推荐和点评。在电子书平台,“评论”所能带来的引流效果,会比电商平台更好。上架初期,我们邀请了早期读者撰写了许多真挚的评论作为引导,并且安排了专人在推广期内持续关注评论区,与作者一同积极与读者互动。这个优质且正向的评论区,也进一步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决策难度。

在对图书本体进行优化之外,《宋慈洗冤笔记》还基于微信读书的很多机制和用户习惯设计了很多小策略。比如,考虑到潜在读者的搜索习惯,介绍文案里设置了许多关联影视的搜索词;针对榜单推荐机制,我们还尽了几乎全部的营销力量,在上市前几天强化对微信读书的营销引流,甚至拉上作者一同向朋友圈“刷脸”,即便是新人新作,但只要有办法冲上更高的排名,流量自然会来。

这些优化是非常有效的。2023年7月20日,《宋慈洗冤笔记》正式上架微信读书,上架第一天就产生了积极反馈,先后登上微信读书飙升榜、新书榜、小说榜、神作榜、总榜五大榜单,首个自然月的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

1719547474210011670.jpg

但惊喜不止于此,《宋慈洗冤笔记》在微信读书上的市场反响直接吸引到了海外出版机构代理人与影视机构的关注。结果,纸质书尚未出版,我们就已经谈成了一笔授权。

三个月后,《宋慈洗冤笔记》纸质书正式上市。纸质书版本完全按照真实的用户反馈做了全面升级,内容文本优化自不用提,甚至腰封文案都因为微信读书的点评人数推荐比,得到了一句出彩且合规的广告语:每10个读者就有9个读者推荐。

电子书平台的优质口碑为原本“一无所有”的纸质书提供了很好的带货理由,在果麦营销与品牌部的帮助下,我们推动了大量的短视频带货、“笔记种草”与直播,《宋慈洗冤笔记》刚刚上市,就迎来了紧急加印。

截至目前,《宋慈洗冤笔记》已经成为作者巫童销售成绩最好的作品,也成为“宋慈品类”里开卷表现最好的图书。必须承认,5万套的实体书销量,20万人的电子书阅读量,在类型文学市场上并不能算得上大热,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系列IP,对于一个创作十年仍默默无闻的作者来说,这份成绩已很值得一提。

1719547507132010153.jpg

《宋慈洗冤笔记》作者巫童

在众多读者的催促声中,巫童已经开始创作《宋慈洗冤笔记》第二季了,相信这套书和这个IP会保有长期的价值,即便十年之后,还能为作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成为一部“养老书”。

《宋慈洗冤笔记》之后,我们的思考

七只鹿文化创立于2021年底,我们希望能推出100个好故事,帮助100个有才华的新作家被更多读者知道。2022年6月,公司幸运地拿到了果麦文化的战略投资,《宋慈洗冤笔记》是七只鹿文化的首个IP项目,非常幸运,在正式营业的第一个自然年度,公司就实现了数百万元级别的盈利。

除巫童外,七只鹿文化还陆续签约了一些暂时不为大众所知的作者,或者写作多年只差一部代表作的成长型作者,甚至还有不少被退稿的作品。

我们深知推出新作者的难度,正如全球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肯·福莱特的编辑阿尔伯特·扎克曼在《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中所言:“让一个新人作家变得广为人知堪比谋杀,是非常困难的事之一。一切都取决于怎么出版这本书。”

的确,在折扣越来越低、流量越来越贵、利润越来越薄的当下,面对出版行业的存量市场博弈,投入没有更多“背书”与“加持”的新人新作,似乎并不是一个有良好盈亏比的选择,更何况是对七只鹿文化这种初创公司而言。

但正如《宋慈洗冤笔记》编辑、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换一种思路”,如果不只将目光投注在“卖更多的实体书”上,这份生意盈亏比似乎就突然变得可观了起来。

对于新人作家,七只鹿文化始终坚信,他最需要的是“被看见”。

单独的纸质书市场或许是存量竞争的红海,但我们做的是“内容”, 每一个选题都是一个IP,而不只是一本书,“纸质书”虽然是核心,但如今,它确实也只是IP呈现的一种形式而已。

所以,我们会为每一本书策划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的IP化运营方案,以远超通常出版流程的时间和工序,对签约作品做更细致的深度打磨与精细运营,让它能够成为一个更接近大众市场、更接近读者的“内容产品”。

我们会更看重“用户总量”,只要用户总量是上升的,就不必太纠结一定时间内纸质书与其他渠道的收益比例。IP的本质是影响力,从长远角度来看,只要有更多的用户,转化出的IP价值就会如滚雪球般壮大,最终反哺纸质书,带动销售。

呈现内容的方式有许多种,只要它能让更多人看见,只要它能为创作者带来更大的收益,它就是好的。

毫无疑问,作为一家刚起步的公司,这些想法和思路都有待更长时间的验证,但我想,行业、渠道、时代、观念的急遽变化已经充分证明,“换一种思路”,应该是有价值的。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