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印17次,发行超21万册,屡登各大畅销榜单,繁体中文版、越南文版、泰文版、韩文版也相继上市,《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是如何在市场上存活并持续影响读者的?在本文中,该书编辑回顾了从发掘优质内容到打造畅销书的全过程。

2021年6月,《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出版,甫一上市即荣登各大榜单前列,包括“当当图书新书热卖榜”榜首、“抖in爆款榜”心理类和社科类双类目榜首、“三联韬奋书店销售榜”前五等。目前已加印17次,累计发行超过21万册。

这本书不仅是我社拓展新品类的重要一步,也是我们出版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我想从编辑拿到选题之后要做什么的角度,来复盘这本书的出版过程。

1725870447633010358.png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穆戈/著,金城出版社,2021年6月

好内容:出版的核心战力

在出版界,编辑常被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信息的传播者。深入出版业之后我才明白,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并能将之优化和分享,才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一书的出版策略的核心。

当初,我们仅阅读了这个故事的几千字,就深受吸引,并迅速决定将其签下,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年度重点图书。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召开专项选题会,并签订了选题合同。这一系列迅速而果断的行动,确保我们在市场中占据了先机,也体现了编辑在发掘和塑造出版内容上的关键作用。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的出版之路,始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识: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只是社会边缘的异类,而是我们身边每一个可能遭受心理困境的普通人。这份认识,源自作者穆戈在精神病院的真实工作经历,以及她对每一个“疯子”背后破碎而炙热灵魂的深刻洞察。

在“真实故事计划”平台上,穆戈的故事以专栏形式连载,收获了千万粉丝的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性的故事,更是映照现实生活的镜子。在对推文下面的读者评论做了全面分析后,我提炼了几个高频关键词:“真实”“共情”“哭了”“细腻”“沉重”“撕裂”“改编电影”,这些评论有两个走向,一是文学性的,故事性强;二是映照现实生活。因此,这本书虽然是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的,却是通过精神病群体映照现实社会。

找到定位:温暖的治愈性精神病主题图书

“温暖治愈”和“精神病”放在一起好像很矛盾,但作者写作和我们出版的初衷都是想打破大家对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展示患者的真实状态,他们只是生病了,不应该被妖魔化。我们在故事里可以看到“疯子们”和社会以及我们普通人的连接,挑选的病例都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是可以关照自身的,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会面临他们那样的问题。

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三个关键词:

(1)真实——精神病院的疯癫、欲望与压抑

苦涩、荒诞、离奇的故事,犯罪心理与精神疾病的博弈,从疯人的故事里窥探出人类精神世界百态。

(2)科学——了解精神病学的佳作

外行人看得心惊肉跳又如痴如醉,精神病学(心理学)的奥妙或许深藏于与病患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3)温情——在精神病院,即使他们坠入深渊,仍在渴望爱、自由和尊严。

这些故事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是治愈疾病的过程,而是揭露病因。

这三个关键词也是编加文稿和撰写文案的核心,并且跟市面上其他写精神病题材的书主要强调猎奇性区别开了。

文稿编加:尊重作者,发挥创意

图书内容以作者已发表的专栏为基础,为了给追更专栏的粉丝更多的期待,我们争取了纸书收录独家篇目。根据分析和定位,在编辑及包装的过程中重点强化专业性这一特点。

在内容架构上,与作者沟通补充相关病症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专业知识,使这本书在科普性上更进一步。

修改篇章名和篇章顺序。原专栏在微信公众号和知乎连载,标题带有很强的自媒体属性,我不仅增加了副书名“精神病院医生手记”,也修改了篇章名,采用病症+人物/事件特性的结构,如有一篇公众号文章标题为“精神病院来了个大提琴家,迷住了所有人”,知乎专栏为“疯人院里的艺术家”,梳理这篇内容后发现它是讲双相情感障碍的,于是最终篇名确定为“大提琴家——双相情感障碍”。

每一篇结束后设计了一份病历档案,不仅形式感更强,也有意打破读者连续阅读小说的沉浸感,增加了真实性和专业性。书签也做成了病历卡的样式。

2.png

另外有一个小tips,从拿到稿子到出版,编辑至少要看三四遍,多的几十遍都有,看稿过程可以随手标记下金句、关键词或者触动你的点,写文案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不用再重复翻阅,能节省很多时间。

装帧设计:你就磨吧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过程,我可以很轻松地总结为以下这段话:

与市面上同类书大多选择暗黑色系和抽象图案以强调猎奇性不同的是,这本书主色调选择了温暖明亮的秋波蓝色,内封选用大面积橘色,力求传达出故事温暖治愈的内核,虽然讲的是精神病院里的各种惊惶、诡谲、脆弱和命运倾覆,面对的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真实心理困境,但更重要的是再现那些破碎心理修复重生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过濒临崩溃的人生至暗时刻,这本书,带你在暗夜里寻找光亮。

但实际上,这本书的封面,磨了大半年才最终确定。我们每个封面都会打磨(纠结)很久,除了设计风格、设计细节,更多的还在于封面文案的修改,这本书的封面文案改了十几个文档。

最初,设计给了一版手绘插画风封面,腰封印银,有一种镜子的效果,可以体现出“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患者”,也传达出“关照自身”的设计理念。一开始我觉得这版比较贴近书的内核,也有故事性,加上特殊材质的腰封和工艺,完全符合当时畅销书的做法。但,还不够有性格。

然后有了这一版,配色更活泼温暖,字体也更年轻,把抽象、疯狂的主图往回拉了一些。这一版也纠结了很久,调整了很多细节,也曾“逼”设计师调了十几种颜色。

跟设计师的沟通非常重要,也很难,在我目前还在摸索的方法中,有一招也许好用:给设计师讲书。不是官方的内容简介,而是要跟他说这本书有哪些是触动你的,你要做成什么样,怎么定位,想要卖给谁,把你要的调性传达到位,剩下的,相信他。

营销经验:选择对路的达人主播,把故事讲好

这本书的营销重点在于短视频营销和书评“种草”,当然这需要一笔比较大的营销预算(感谢领导的魄力)。

我们重点利用了抖音平台,优先选择图书类和心理类达人,进行短视频推荐和直播带货,这些视频和直播针对的是习惯于通过视频内容获取信息的年轻受众,以及对心理健康有兴趣的群体。当时非常有幸与都靓、小嘉等高转化的达人合作,短视频爆单,直接帮我们冲上各大榜单。

投放要选择对路的达人主播,把故事讲好非常重要,都靓发布视频后,播放量冲到千万,点赞近40万,评论1万多条,转化近万册。我们还有过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合作,心理咨询师@槐宁心理陈萌萌当时尚未涉足图书推荐,但她的讲述非常吸引人,不仅转化效果显著,还吸引了编辑同行的关注,从而为她开启了图书推荐的新业务领域。

要使营销效率高,一方面在于找适合的博主,调性相符,受众重合度高,就会带来高转化;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博主,给出的营销文案要有所侧重,先确定几条核心的推广点,给不同的博主写不同版本的文案,他们可以直接用我们写的文案,也可以再创作。我前后准备了近2万字的营销文档,不仅有视频脚本,还有用自己的话讲这本书里值得推荐的故事、金句、可以切入的热点话题等。

书评也必不可少,我们向几位比较资深的书评人约稿,也向豆瓣的书评小组征集书评,打造好口碑。书初上市时,豆瓣评分甚至高达9.8分。约评也能成为媒体推文的素材,由于这本书题材所限,严肃的传统纸媒很难给到资源推广,但我们仍然在争取发书讯、作者采访、书评等,也非常感谢支持我们的媒体朋友们。

本书还有限量签名版、周边赠品等,我们也在尝试其他常规的营销手段,毕竟深度参与营销是编辑的分内之事。

1725870601654009508.jpg

意外之喜:一口气签约4个版本

目前,《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的中文繁体字版、越南文版、泰文版、韩文版也已经出版,每个版本的风格都很不一样。上文提到本书的三个关键词:真实、科学与温情,各个版本的设计恰好体现了这些特质。

4.png

在中国台湾发行的繁体字版更偏向心理治愈类,而且还特意找专家做了术语对照表放在书后,整理了台湾和大陆对一些心理专业词汇表述不一致的地方,保留了简中版在书中加入的很多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和干货,做法很专业。

越南文版则非常具有东南亚特征,封面很有戏剧张力,浓墨重彩,放大了这本书像一部“纸上电影”的感觉,表达精神病院的疯癫、欲望与压抑,犯罪心理与精神疾病的博弈,从疯人的故事里窥探出人类精神世界百态,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又如痴如醉。

韩文版用了康定斯基的作品《马上情侣》,突出了这本书的故事性。或许他们觉得精神病院中的这些惊惶、诡谲、脆弱和命运倾覆很浪漫?!

泰文版则延续了简中版的风格,做成了精装版,而且比《现代汉语词典》还要厚。

如果说这本书我们做对了什么,可能是尊重了每一个故事背后的人性,用心聆听了读者的声音,用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编辑和设计,用精准灵活的营销方式让书籍与读者相遇。这些,都是《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能够在市场上存活并持续影响读者的原因。

(本文编辑: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