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轩客会完成改造并正式更名为“熊猫书店”。升级后的熊猫书店销售额显著提升,去年的销售额超540万元;截至目前,今年的销售额已超1100万元。其中文创产品的销售占比高达76%,图书销售占比仅为4%。
熊猫书店还是书店吗?
熊猫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还搭建了丰富的阅读场景,展台采用文创和图书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提升了整体的氛围感。店内既有不断更新的《看熊猫》杂志,也有只推《成都街巷志》这一本书的阅读窗口,无处不传递着成都街巷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我想,经营书店的目的不仅仅是卖书,更重要的是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文化交流关系,让他们能与书店产生更多的文化互动和交流,获得更丰富的文化知识。
2022年,我所在的新华文轩零售连锁事业部更名为阅读服务事业部,部门的工作重心也从单纯的销售转向了提供服务,更加注重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以我本人为例,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童年最开心的事就是去西南书城看书、买书,相比之下,现在的文化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本身,而是需要更多带有文化属性的文创产品。
在熊猫书店成立之前,我对熊猫的了解还很浅显,以为大家只是喜欢熊猫这一物种,觉得它们很可爱。熊猫书店正式运营后,我发现人们实际上喜欢的是具体的某一只熊猫。比如,熊猫书店推出的“当季小明星福宝”主题,主角是第一只在韩国自然繁育出生的大熊猫福宝,精选三本相关图书配合展陈,分别是中日韩三国作家、摄影师联合创作的摄影集《熊猫福宝》,以及韩国作家姜哲远、柳汀勋合作的摄影集《福宝,永远爱你》《福宝,每天都幸福》,得到了中韩两国游客的喜爱。
今年6月,值熊猫香香过生日之际,书店发售了《熊猫香香》一书。在首发仪式上,一位日本游客一次性购买了128本《熊猫香香》,这对于书店零售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了。香香是第一只在日本成功自然繁育的大熊猫,足见日本游客对香香的深厚感情。此外,成都的“大明星”熊猫叫花花,几乎每个来成都的游客都会去大熊猫基地看望花花。
读者对特定熊猫的喜爱,改变了我们对熊猫的固有认知,我们发现每只熊猫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通过挖掘不同熊猫的特点,制作形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熊猫书店的IP化运营
熊猫书店门口有一只打着橙色小伞、胸口别着徽章的熊猫,名字叫轩小乐,是熊猫书店的IP形象,围绕这一形象我们开发了众多文创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章,熊猫书店几乎每个员工都有一枚,别在围裙或工作服上。这个徽章不仅是员工的标识,也成为顾客喜爱的收藏品。
此外,还推出了两款非常受欢迎的杯子。一款是较大的早餐杯,适合冲泡燕麦片等食物;另一款是咖啡杯,配有碟子。这些杯子都是以轩小乐的形象定制的,实用性强,已成为店里的畅销单品。
随着季节的变化,熊猫书店会推出不同的营销主题,轩小乐的装造也会根据这些主题进行相应的改变。春天,我们会给轩小乐戴上一个花环,书店也会设置一个鲜花拱门,打造春季鲜花主题;秋天则换成贴秋膘主题,我们四处寻找裁缝,只为给轩小乐量身定制秋装,力图呈现贴秋膘的轩小乐的质感。
针对不同主题,我们还会绘制一幅主题画。例如,今年夏天推出的“轩小乐和他的动物朋友”主题,是熊猫书店与成都当地的动物救助机构——四川省启明小动物保护中心合作的项目,同时在小红书发起征集活动,画中出现的羊驼、小仓鼠、安哥拉长毛兔、小狗等小动物形象均来自粉丝们的宠物,这些元素后来都被制作成了文创产品。这种读者与书店共创的模式不仅增加了产品的个性化和情感价值,还增强了读者与书店的联接和对产品的认同感。
目前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叫“记录秋天”。我们在墙上安装了一个软木板,顾客可以将银杏叶一片片地贴在上面,记录下银杏叶从绿色变成金黄色的过程,让秋天的变化变得可感可触,从而提高了顾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打造一家体验式文化空间
一直以来,熊猫书店做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熊猫和银杏都是“活化石”,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它们背后承载着的历史文化,也是成都乃至四川厚重历史的一部分。
熊猫书店的文创产品扎根于四川当地文化,这不仅体现在我们售卖的产品中,也体现在书店的运营理念中。熊猫书店所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将文创、图书和文化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为顾客提供一个能够体验和参与文化互动的空间,让他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四川文化的魅力,也为书店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为作者在“‘出版+文创’,内容多元经营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经授权发表,有删改
(本文编辑: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