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君的长篇儿童小说新作《街市上的芭蕾》,讲述了生活在云南边远小镇的8岁女孩小云儿,与小伙伴们学习芭蕾舞的故事。小云儿被芭蕾艺术的魅力所打动,由于条件不足,就在父母开的肉店里,对着在视频自学,在自制的把杆上压腿,在油腻的地板上跳跃。
最初由于小云儿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即使她对芭蕾有满腔的热情、有相应的天赋与坚毅的品质,但勤学苦练下来,动作还是不规范,甚至是“野路子”——对着视频练习,她的动作在镜像效应下都是反向的。在两位来自北京的专业芭蕾舞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小云儿和当地的孩子们接受了正规的舞蹈训练,后来还有机会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绽放艺术的光彩。
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小主人公小云儿的艺术梦、成才梦。秦文君不仅牢牢地把握住了孩子的特性,而且深深地扎根现实、探入心灵,表现了山乡孩子像小芽儿一样冲破土壤、顶开石块,向阳生长的坚韧品质和蓬勃的生命力量。在叙述孩子们学芭蕾的经历时,也充分地将山乡的风俗风貌、人情人心等方面自然地纳入其中,展现了山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变革维度上,所产生的深刻变化与全景式的发展。因此,这既是一部反映孩子独特成长经历的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山乡巨变”的生动故事。
《街市上的芭蕾》,秦文君/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12月
身体是客观存在的,在自然属性之外又包含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生理性与精神性的综合体。我们不妨借用“通过身体思考”的路径,去厘清《街市上的芭蕾》中的童年、山乡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芭蕾是人体“美”与“和谐”的完美体现,将人体的对称、和谐、典雅、高贵展示到了极致。因此,身体需要经历极为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塑造体型、肌肉、骨骼,并由此塑造气质和精神。小说通过山乡孩子学芭蕾这一事件,来表达山乡孩子借助身体展现他们美的觉醒、美的启蒙、美的追求,与山乡在现代化征程中,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边缘位置上觉醒,开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寻和建设这一中国式现代化大叙事,以同构的方式对应起来。
小说一方面写了山乡孩子用芭蕾的苛刻舞蹈技术和美学来塑造身体和心灵的故事,一方面写了山乡春山街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了春山街市上经营店铺的人家,以及周边坝子上的乡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有的在学习按照现代商业逻辑经营生意,有的以进入万氏集团(小说中该集团承接了山乡的工业生产和诸方面的开发工程)工作为荣,还有春山隧道即将开通,等等,牵引着山乡的原生性习俗和观念朝着现代社会转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这部小说:小云儿自学芭蕾,对应着春山街市对迈向现代化的渴望与诉求;小云儿寻找教芭蕾的老师接受正规训练,对应着春山街市需要打破传统积习,将发展纳入现代化的宏大话语体系中;小云儿和小伙伴们上芭蕾课,对应着春山街市想要成为开放的、现代的地域,需要接受现代化规则(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引导。
因此,山乡的孩子那充满野性、自然的身体接受芭蕾的雕刻和形塑,也隐喻着山乡自然经济、传统习俗将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重新塑造、重新整合、重新推进。
刚开始,小云儿对照着视频自学芭蕾,结果动作学反了,这仿佛意味着,山乡社会通过对照外面世界的现代镜像来模仿是行不通的,就像春山街的店铺,尽管开着还能过过日子,但谈不上有多少现代的意味。因此,现代镜像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参照,但它无法言说观念、思想;它唤起对身体美学的渴望,但无法提供切切实实的技术。在小说里,小云儿对着视频在肉店里追求着美,这种对美的追求还只停留在身体层面,这也意味着山乡社会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如果只停留在肉身或者物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是会弄巧成拙的,甚至会走向现代精神文明的反面。山乡要纳入现代化进程,必须要借助外来力量深入思想层面的再造,因为现代化机制,不可能在山乡内部产生,只可能来自山乡外面的世界。
正如小云儿这些孩子想要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也象征着现代化的舞台,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不能自行一套,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不尊重规律;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方法训练,那么身体就会受到伤害,这对应着山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黑恶势力的骚扰。这意味着,若不遵守现代商业规则,不遵守法律、制度,就会破坏山乡的正常发展,还要为此付出代价。
在《街市上的芭蕾》里,从山乡外面的世界来的人有两类:第一类是在外面的世界受过教育,思想得到了启蒙,带着新观念、带着建设家乡的理想返回山乡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朵拉小姑等。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眼界和文化品味,汇入乡情亲情与生活之中,涓滴式地将现代观念渗入山乡的日常。第二类是来自山乡外面的“异乡人”,比如教芭蕾的苹果老师等,他们直接把现代经验和技术输入到山乡的发展需求中。正如山乡的变革需要内外形成合力,打开物理空间(比如春山隧道的建设与开通),更需要打开思想观念。
基于对《街市上的芭蕾》从童年身体的美学塑形与山乡变迁的现代化隐喻这个角度所进行的解读,我们发现优秀的作家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直觉把握,并通过艺术塑造来传达出多层次的思想内涵的。在这部小说中,秦文君对世界的理性思考犹如果核自然地生长在果肉里一样,当我们品尝完甜美可口的果肉之后,果核自然落地,并能生长出智慧之树。作家很好地将儿童情趣、品格意志、个人成长与山乡发展等诸多方面,在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精神塑造中渗透交融,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本文编辑:杨志敏)